第二百四十二章 文化奇觀,世為明臣!(1 / 1)
「張居正。」
朱厚熜喚道。
張居正連忙應聲,道:「臣在。」
「奇觀誤國,成祖文皇帝的《永樂大典》,不能成為文化上的奇觀,與其束之高閣中,不如擇其中精華,編纂實用之書,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各成一簡書,清晰明了,能為百姓所用,內閣與善者協理此事。」朱厚熜想了想道。
《永樂大典》、《陳家書錄》的龐大,的「棄置」,讓朱厚熜有些心痛。
不禁聯想到了後世三大神書,《民兵訓練手冊》《軍地兩用人才》和《赤腳醫生手冊》。
在那個特殊時期,為種花家培養了大批實際人才,提高了國家整體醫療水平,增強了國防安全,還促進了軍轉民的順利轉型。
不同時期不同方法,大明朝不是後世,不可能照搬後世救國、強國之法。
即便在時下,編纂出類似《民兵訓練手冊》、《軍地兩用人才》的神書,也只能在軍伍中流傳,不能外泄。
而似《赤腳醫生手冊》這般,卻能為所有百姓使用。
《天文手冊》、《地誌手冊》、《陰陽手冊》、《醫卜手冊》、《僧道手冊》、《技藝手冊》,擇精煉實用之言,編纂成書,讓大明朝百姓學之,不說人人成才,人人如龍。
但也能達到類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效果。
大明朝上億百姓,有九千萬百姓都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而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航海時代。
五千年前,華夏是絕對霸主,五千年後,華夏一定還要是絕對霸主。
九千萬文盲,乃至於更多的文盲,必定是不行的。
掃盲,由即將開啟的社學計劃負責,而如何讓華夏人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燈塔,就要將這些實用之學灌輸到每個人的腦子中。
聖意降。
張居正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起來。
高拱、李春芳、陳以勤也好不到哪去,唯有沒有進過翰林院,沒有參與過修訂《永樂大典》的胡宗憲暫時無動於衷。
要從兩萬多卷書中,精準找到實用之言,其任務量,比再修一本《永樂大典》還重。
編纂書籍,只用將得到了珍本、古籍、經典等書抄、刻歸類即可,不必在意書中思想內容,更不必在意書中有沒有夾帶私貨。
所謂奇觀。
不一定有多麼美麗。
但一定要大、要壯觀,讓人一見,就有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這不難。
讓人去往上一直堆「東西」即可。
比如長城,比如樂山大佛,比如《永樂大典》,只要人肯花時間,肯下力氣,終有一日能建成。
但聖上要建的,是要抬高天下數以萬萬計百姓腳下的「階石」。
從上古時期,「禮不下庶人」為始,文化就與庶人無緣。
廣開社學,是聖上給了庶人獲取禮儀、知識的機會,開啟民智,是給了庶人一把推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庶人還要自己去找世界大門,萬一門開錯了,還可能會跌入萬丈深淵。
而實用之書,就是聖上為庶人選擇了一扇世界大門,庶人只需把鑰匙插進去即可。
可是,聖上選擇了這一扇世界大門,不是天然存在的。
這扇世界大門,要內閣去親手建造,內閣要對上百萬卷中進行甄別,棄之糟粕,取之精華。
再將這些「精華」,以最簡潔,最直白的語言,編纂成一本,或幾本薄薄的書。
任何一種「精華」,都有上千冊,都有上千卷,都有上千萬字。
內閣要做的,是將之壓縮千倍。
微言大義。
還得是能讓世人都能看懂的微言大義。
自古以來,最微言大義的書莫過於《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它以魯隱公為始,魯哀公為終,以簡潔的語言和隱晦的表達,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
內閣卻要記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人文、地理等等實用之學。
不僅要寫,還要去讓人踐行,實用之學,不經過實踐怎麼行?
張居正幾人都絕望了。
這哪輩子才能完成聖上的期望啊。
張居正不是個喜歡推諉扯皮的人,但這時,還是忍不住出言試探道:「聖上,要不,再想想?」
高、胡、李、陳也是如此,抬着頭,露出了唏噓的面容。
朱厚熜忍俊不禁,搖搖頭,提醒道:「朕都說了,讓你們擇與善者同書,不是讓內閣獨自完成,你們啊,總想着什麼功勞都集於自身。」
人啊。
總是想着儘可能得好處。
就和成祖文皇帝下令編纂《永樂大典》,後人就只記住了主持編纂的解縉、姚廣孝,其他的,皆以一個「等」字概括。
萬千功勞,都歸於了解縉,歸於了姚廣孝。
但《赤腳醫生手冊》,是沒有具體的編者的。
造福華夏萬民的功勞和功德,歸於所有參與、貢獻者。
就以編纂《醫卜手冊》為例,內閣可以召集天下名醫國手來一同參與編寫,對世間萬般疾病、病理進行探究,然後論症、對症給出下藥法子,或許不需要太多醫書做參考,手冊就成了。
不是讓內閣真的根據《永樂大典》中醫書內容進行一個個驗證。
先不說那麼多醫方對不對症,就是真對症,也不能找來那麼多病人願意去當親身試驗。
許多醫方,發熱會用附子。
但凡膽子小一點,那附子湯藥都不敢喝,諸如此類病症,也要從人心出發,儘可能找到替代方子。
樁樁件件的事,不能窮舉,他等不了那麼多時間,大明朝也等不了那麼多時間。
做事要靈活,大明朝騰飛在即,不容耽擱。
張居正內閣鬆了口氣,跪伏於地,齊聲道:「聖明天縱無過聖上。」
黃錦跟着一拜。
朱厚熜擺了擺手,道:「既無他事,那都回閣辦事吧,關於琉球內附之事,給予琉球王國中山王尚元及琉球國人的國書,張居正,就由你來寫。」
「臣遵旨!」
兩萬里直道照旨辦事。
與琉球國國書的回文,張居正揮筆而就。
編修百家手冊的事,內閣內部先做了分工,作為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理所應當成了能獲取大多數功勞的監修。
高拱、胡宗憲居正、副總裁,李春芳、陳以勤居都總裁,各司其職,組織負責各方面具體工作。
而第一件事,便是諭令南京,將南京文淵閣中的《永樂大典》全部藏書送來北方。當年,成祖文皇帝移都順天,只挑選了部分藏書帶到新都。
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南京文淵閣遭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所幸,《永樂大典》在纂修完成後,還抄錄了一部。
原稿不在,抄本還在。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陪都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蒼天憐見,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抄本,也差點毀於大火。
這次,借着機會,把所有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藏書全部調來,內閣也存了個重錄的心思。
就是對《永樂大典》抄本再抄錄、刊刻幾部,以防這花費了無數臣工心血之物損毀於偶然之間。
這當然是工費浩繁的事。
但現在朝廷不差錢,也不缺人,內閣眾議是想抄錄、刊刻十份。
預計要選拔千名善書人,再從內府調撥畫匠、砑光匠、紙匠等匠人,由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月米的供應,待重錄完成,再將《永樂大典》抄本歸於南京文淵閣。
總體事宜,內閣預計在五年內完成,預算花費在一百萬兩銀子左右。
此事,由內閣中書舍人傅應禎上呈玉熙宮。
得到照准旨意的同時,傅應禎也向內閣傳回了消息,聖上閉關了。
為了皇嗣誕生。
聖上從去年大婚之日就逐步不再理國事,只在部分大事上予以決策,其他時候都在操勞。
連續十來日,周旋於皇后、皇貴妃、貴妃和部分妃嬪之間,聽說宮裏為聖上書起居注的史官都不敢再記了。
一個人,再是天賦異稟,也不能沒有休息的時候。
這樣寫入起居注,以後後人查之,還以為史官在故意荒淫聖上。
幸好。
鐵一般的聖上,終於有了休息的想法,史官思緒良久,提筆在起居註上書數字,「婚十日,聖不休。」
內閣奉旨要搞的微言大義,到底什麼樣還要看效果,但史官是很懂微言大義,很懂春秋筆法的。
內閣頭一回覺得,聖上閉關修玄是件好事,龍體要緊。
在張居正等人想法中,聖上至少要再活二十年,不為別的,為了大明朝。
聖上之前的子嗣,死的死,長殘的長殘,說難聽點,廢裕王、景王根本要不得。
而傳位皇孫。
自古就是禍國之道。
大明朝吃過一次建文皇帝的教訓就夠了。
所以,廢裕王之子,大明朝世子殿下,朱翊鈞根本不在內閣所想的未來接過江山社稷的人選當中。
內閣盼望的,是聖上多多降下子嗣,悉心教導,等二十年奪嫡,擇一明人繼承大統。
聖上龍體安康,龍子多多益善,我大明朝才能如日中天。
傅應禎帶回的,算是個好消息。
在一片輕鬆的氣氛中,去年未盡之事,六部新年計劃,兩京一十三省上報的雜事,五位閣老先後理清,也就到了下值的時間。
五位閣老一同出閣,張居正還問了陳以勤一句,「逸甫,何時離京?」
請陳以勤進京,是為了驗真傳國玉璽,現在,傳國玉璽成了,陳以勤該繼續去執行「清丈田畝,均地於民」的國策了。
「怎麼,元輔是盼着我離京嗎?」陳以勤玩笑話道。
張居正頗為認真點點頭,道:「還真是,伱不在京,內閣會少好些事務。」
廣開社學,是陳以勤提議的。
編纂神書,是因陳以勤而起。
兩件事。
一件比一件考驗人。
張居正真擔心陳以勤再待下去,會生出更多的么蛾子。
人心都是肉長的,一心二用天賦再頂事,也該有個頭,這半年多來,張居正身心俱疲,蒼老感,由心及外。
再這樣下去,張居正擔心自己撐不住所想執掌國柄二十年的構想,就要提前累死了。
「不至於」
陳以勤望着元輔,又望了次相,兩位同僚,頓了頓道:「過了十五,過了上元節我就走。」
他可以隨時走。
但族老們好不容易進趟京城,總要多待些時日,享受享受再走。
得到了承諾,張、高、胡、李的皺紋都舒展了些,互別離閣。
塞北,豐州灘。
十萬明軍,三萬打來孫軍騎,對北虜汗帳完成了合圍,卻沒有急於總攻。
俺答攜外孫女也兒鍾金遠遁極西的消息,已經為雙方所知。
北虜內部炸開了鍋。
身為大明朝昭勇將軍的把漢那吉傳信給王崇古,會說服叔伯兄弟們投降。
王崇古給了把漢那吉時間,但只有一天,若北虜不能識時務,那就只能將北虜從地輿圖上抹去了。
汗帳中。
當爹的俺答遁了,主持北虜事務的權力,自然而然落到了長子僧格林沁頭上。
俺答八個兒子齊聚於此,把漢那吉代替父親出現在這,這八子一孫的格局,充斥着詭譎怪誕。
俺答三個無所領的兒子,七子博達錫里、八子袞楚克、九子札木蘇,一直在叫囂着與明軍決一死戰,捍衛草原的威嚴。
但俺答其他的兒子,包括僧格在內,都一言不發。
博達錫里、袞楚克、札木蘇,除了一條賤命,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而僧格他們,享受草原幾十年,早就割捨不下這人間。
拼命,可以,送死,不行。
把漢那吉知道,時機成熟了,望向大伯的僧格,道:「哈瓦拉,明軍承諾,若您率眾投降,日後,將由您承襲大明朝順義王爵,以親王爵祿食之終身。
而諸位叔父,昔日大明朝封授策賞不變,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願世為明臣,尊明皇!」
汗帳中,山呼道。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