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8正統(1 / 1)
呂宋島偏西北方向一個不知名小港灣外,兩條海船正在緩緩向裏面駛來。
前面的,是一條大明水師的炮船,可跟在後面的海船,則明顯不是大明海船的樣式,倒是和此時大明東南沿海百姓見過的夷人商船頗為相似。
兩條海船的駛入,讓附近警戒的大明水師官兵頓時緊張起來。
隨着各種信號的發出,港口裏兩條水師戰船炮位上出現了官兵的身影,都在密切關注着兩條船隻的靠近。
而在岸上,鄧子龍已經接到消息,說王望高的炮船帶着一隻夷人海船進港,不知什麼原因,所以他也從營帳里走出,站在海邊靜靜觀察。
兩條海船看上去完好無損,不像是經過大戰後的樣子。
可是,王望高怎麼會帶着夷人的海船到這裏,這樣做的結果,明顯就是暴露了他們的存在。
其實,鄧子龍也一直沒有想好該以何種方式出現在這裏。
不多時,兩條海船停在靠近岸邊的海灣中,一左一右拋錨停下來。
很快,大明炮船上就放下一條小船,幾個人上船後拼命劃着槳向岸邊駛來。
鄧子龍收起手裏的千里鏡,剛才他仔細觀察過了,王望高還在鳥船船頭上,他身邊還有負責打出旗語的水手,似乎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和旁邊的夷船聯繫。
只不過,距離有點遠,他們的旗語鄧子龍有些看不真切。
不過,那句水手的動作,他大概判斷出是讓對面夷船待在這裏不要亂動。
而那條夷人商船,雖然比鄧子龍在大明見過的商船小上許多,但是側舷依舊佈置了一排炮窗,顯然也是一艘武裝商船。
不過船小的原因,似乎並不適合跨海遠航。
也不知道這條船他們是怎麼開到呂宋來的,難道是夷人在呂宋建立了船廠,在這邊製造嗎?
鄧子龍沒來由的心裏一緊,開始緊張起來。
若是夷人在呂宋島上有了船廠,那對大明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兒。
這意味着他們的戰船可以就近得到維護,可以更長期的保持戰鬥狀態。
自從知道朝廷有意分割呂宋以後,鄧子龍就已經把夷人看做了敵人,隨時準備和他們開戰。
自然,有此想法也就很正常了。
大明和夷人優劣長短的比較,顯然就是這裏更靠近大明,可以輕易得到許多便利。
而夷人佔領呂宋時間尚短,並沒有提供這些便利的條件。
聽李錦說,馬尼拉城外海邊是有個船廠,但現在應該是沒有造船能力的,造也只能造小船,主要還是為商船提供維護和修理的工作。
因為夷人在這邊的商船數量有限,所以規模很小。
再看看眼前的夷人商船,雖然看上去很新,但從木料受到侵蝕的程度看,也是幾年前下水的產品。
應該不是在呂宋建造的。
鄧子龍心中有了計較,又舉起千里鏡觀察了一陣,夷船船樓上一個穿戴似乎是船長的人,正在和旁邊什麼人交流,看樣子還不時指點這海灣里三條大明水師的戰船。
沒多久,小船靠岸,船上一個總旗下船就向着他麼跑來。
等人到近前,單膝下跪行禮後,鄧子龍讓他起來說話。
「怎麼回事兒?讓你們巡視周邊,怎麼把夷人的海船引到這裏來了?」
鄧子龍對於王望高的擅作主張是有所不滿的,不過現在最要緊的還是搞清楚他們到底遭遇了什麼,才讓他們如此作為。
「大人,我們出海巡視的時候和這條夷人商船遭遇,當時對方主動靠上來,上面還有個漢人,自稱叫林必秀的,主動做起翻譯」
「等等,你說夷船上有漢人充作你們和夷人之間的翻譯?」
在對面總旗答話的時候,鄧子龍忽然打斷道。
「是的,那個林必秀說他們家族是數百年前躲避蒙元入侵離開中華,來到這裏定居的百姓。」
總旗急忙答話道:「雖然到了這裏,但他們日常還是使用自己的語言,所以他精通當地人語言,又和夷人接觸久了,學會了夷人的語言。」
「嗯,繼續說,他們是做什麼的?」
鄧子龍點點頭,這時候許多在海上討生活的人,確實精通多門「外語」,就是李錦船上,也有這樣的人,會說夷人和呂宋人的語言。
而他和夷人做生意,也學會了一些夷人的語言,只要不是很複雜的交流,他也能應對自如。
隨着那總旗的介紹,鄧子龍也知道了這次出海的遭遇。
一開始,炮船隻是在附近巡邏,主要是為了練習之前派出去的幾條戰船,免得他們錯過和他們會和。
至於他們途中遭遇的夷船,自然也問清楚了,是從菲律賓群島各處搜羅糧食往馬尼拉城運送的運輸船。
雖然是商船樣式,但屬於西班牙王國海軍。
夷人佔領菲律賓群島以後,就在各處建立了許多據點,既是為了保持對全島的控制,也是為了和島上部族聯絡,獲得他們的物資。
因為最近備戰的原因,馬尼拉城招募了數千當地人,導致糧食消耗比較大,單憑馬尼拉城周圍的部族已經無法供應充足的糧食。
所以,現在馬尼拉總督拉維撒里就派船到各處征糧,而港口裏那條夷船,就是其中之一。
在菲律賓群島附近遭遇中國海船,還明顯帶着戰船樣式,一開始他們以為這是林鳳海盜集團的武裝船,所以才靠近準備開戰。
是的,別看這條夷船和鳥船類似,都不算大,但穿上的武裝卻非常充裕,水手也都西班牙精銳水兵,所以他們有把握擊敗對方。
只是在兩船靠近後,林必秀髮覺對面炮船上的「明」字大旗,知道這不是屬於海盜的武裝船,極可能是來自大明的戰船,所以才緊急叫停了開戰的準備。
是的,當時發覺對面夷船打開炮窗漏出黑洞洞的炮口後,王望高沒有猶豫的就讓自己這邊也做好戰鬥準備,將大炮都推出來準備戰鬥。
當然,最後仗沒打起來,兩船靠近以後,通過林必秀這個翻譯,雙方進行了交流。
王望高只能說自己是奉命出海尋找林鳳海盜集團蹤跡的大明水師戰船,因為有了相同的敵人,所以兩邊交流的氣氛也算愉快。
從林必秀口中,再次證實了林鳳就在彭加絲蘭海灣的消息。
當然,王望高自然是知道這些,他們其實早就已經查證過,只是沒有親眼看到林鳳而已。
知道大明水師來意,夷人那邊顯然非常在意,邀請他們去馬尼拉城,和夷人總督見面,商量兩家聯合進攻彭加絲蘭海灣,圍剿林鳳的可能性。
畢竟,林鳳是大明朝廷正在通緝的海盜,這點夷人也是一清二楚的。
拉入大明官方參與對林鳳海盜集團的圍剿,對夷人來說,似乎也是好事兒,至少有個盟友,多少能出點力。
剿滅蟠踞在菲律賓群島上的林鳳,對他們來說自然也是利益最大。
一山不容二虎,林鳳到達菲律賓群島以後,特別是在彭加絲蘭海灣河口附近築城,建立了玳瑁城以後,周圍菲律賓土著就開始蠢蠢欲動。
根據他們掌握的情報,已經有不少當地人主動投入到林鳳麾下,為他們工作。
林鳳對此也是來者不拒,大量吸納當地人參與。
「按照林必秀所說,林鳳似乎有在玳瑁城稱王的意思,畢竟這裏遠離大明,他又大量吸納當地人,條件非常優渥。」
最後,那總旗才說道。
「林鳳還想在海外建國,呵呵.」
鄧子龍只是不屑的冷笑兩聲,不過看到海灣里那條夷船,他知道現在他需要先確定對他們的態度。
「讓他們的船長上岸說話。」
鄧子龍開口命令道。
「是。」
那總旗領命,很快就回到小船上,然後向着海灣里划去。
很快,海灣里的夷船就有了反應,有人下到小船上,只是這條小船不是明軍的船,而是夷人自己的小船。
在夷船船長和另外幾個人上了小船後,王望高也從炮船上下來,搭之前的小船一起向岸邊劃來。
兩條小船靠岸,王望高帶着一個夷人和一個明顯是漢人的中年漢子走了過來。
到了鄧子龍面前,王望高先行向他行禮,隨後就聽到夷人身後那個漢人男子上前兩步,也向他躬身施禮。
「你是.」
鄧子龍明知故問道。
「在下大宋遺民林必秀,參見鄧大人。」
聽到林必秀這麼說,鄧子龍就是微微皺眉說道:「你是宋人?你難道不知道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在百年前就已經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嗎?
如今,普天之下皆是我大明國土,哪裏還有什麼宋人?」
被鄧子龍這麼一說,林必秀知道自己失言了。
其實,這也是習慣使然。
他之前接觸過大明來客,皆是自稱宋人,以表明家祖不願意被蒙元驅使而出走海外。
如此說法,明人皆並沒有說什麼,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這麼說。
現在被這位大明將官斥責,這才發現似乎有些欠妥。
不過隨即,他就想明白了,他已經不算是明人了,雖然還是漢人,但只能算華裔,說起來他其實已經是呂宋人才對。
而對於大明官場上的人來說,他們也是有政治立場的。
這個政治立場,不是說效忠皇帝或者對誰的忠誠和服從,而是涉及到華夏文明傳承的問題。
有人說是朱元璋驅除韃虜再造中華,也有人說老朱家是最成功的農民起義。
不過朱元璋自己的說法則是順天應命,從蒙元手中繼承正統。
那問題來了,朱元璋是打着驅除韃虜的名號造反的,為什麼到頭來反而要去追認元朝正統。
這其實原因還是很複雜的,甚至涉及到蒙元之前遼國、南北宋和後來建立的金國。
北宋時期,雖然想恢復燕雲十六州,但一直沒能成功,最後還丟掉北方大片山河,自此中國出現南北分治狀態。
那時候秩序混亂,代表漢家文化的官僚們已經沒法定義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的儒家正統學說。
遼國能長時間順利的統治幽雲十六州也沾了這點光,之後的宋朝其實就是在重塑儒家文化的正統和秩序。
宋朝的儒家和之前朝代的儒家絕對不是一回事,同樣幽雲十六州的儒家子弟也未必認同被宋朝切割的儒家傳統。
遼宋百十來年的對峙,不僅是地理上的隔絕,文化上也存在差異。
北宋和遼國皆自稱正統,在當時國際上的地位遼國並不亞於北宋,甚至中國這個詞被更多的史書指向遼國。
這是因為此前中國最引以為豪的朝代莫過於漢唐,但大漢已經過去甚久遠,而唐朝滅亡時間尚短。
唐初的核心是以鮮卑化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為主體混雜河北、山西、河南的山東豪門,再加上參與感不高的江南世家。
民族體系的複雜讓唐朝前期對所有外來民族保持極大的包容和開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那句: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唯朕獨愛之如一。
意思就是不管什麼漢族還是夷族,到我這不分彼此,全是一家人。
經過安史之亂洗禮後,唐朝皇帝們再也不敢這麼自信,也不敢輕易的相信胡人。
唐朝時,豪門世家仗着權勢以及對文化的壟斷,保持對地方混雜文化的壓制。
但黃巢剿滅豪門徹底顛覆了這一套管理秩序,唐末到宋初的中國都是在走撕碎重塑再撕裂再糅合的循環管理秩序。
唐朝滅亡後,最能代表漢家文化的正統被北方政權把控。
從後晉開始,尤其是契丹短暫的入主中原之後,地方軍閥們不再追求正統,把精力放在國力和軍隊實力的提升上面。
亂世誰都可以說得到傳承,不再遵行唯一的合法性。
尤其以馮道,韓熙載為代表的讀書人直接走了更現實的路,誰尊敬我就去投奔誰。一言不合直接跳槽,投奔下一個主子。
金滅遼後,其統治下的北方漢族是有希望回歸到南宋的傳承秩序,也多次舉行過起義準備投奔南宋。
但南宋拋棄了北方士族,因為早先逃亡南方的士族和南方本地的士族,都在排擠和鄙視後期回來的士族子弟。
南宋的無能和排斥讓北方再也不抱希望,於是轉頭變成更加務實的儒家現實主義者,擁戴金朝包括效忠蒙古人的元朝。
如此,南北文化割裂,自然讓蒙古人喜聞樂見。
為了不讓南北漢人合流,大一統的元朝故意分化漢家文化,元朝把北方漢人稱為漢人,而南方漢人則是最低級的南人。(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