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1040給李家的餡餅(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魏廣德對呂調陽和張居正解釋自己的思路,控制貨幣總量,「當然,因為我大明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可以承載的白銀總量也是驚人的,特別是叔大兄要推行一條鞭法,需要巨量白銀支持。

    朝廷鑄造銀寶,也就從中獲利不菲。」

    魏廣德說話時,張居正和呂調陽是頻頻點頭。

    等魏廣德把話說完,張居正也明白了魏廣德的意思,其實就是朝廷和夷人的角色對換。

    之前來的路上,張居正還在擔心大明的黃金被夷人換走,但是現在卻是朝廷要扮演這個角色。

    張居正一直想推動一條鞭法,但是民間白銀確實不方便,特別是火耗,完全就是官府傾軋百姓的利器,他不得不多思考一些,試圖找到解決辦法。

    如今,白銀有了,有夷人一船一船運來,推動新法的條件逐漸滿足,可魏廣德提到宋朝舊事也讓他有所警覺。

    白銀少了不頂事兒,多了又壞事兒。

    好在魏廣德想到用黃金控制民間白銀的流通量,甚至張居正都已經想好,若是民間白銀太多,則朝廷抬高金價,以一比三十甚至更高的兌換價格收回白銀。

    不用夷人抬價,朝廷抬價收回白銀。

    「現在先定下錢法是當務之急,朝廷要儘快鑄造銀寶推向民間,一旦銀寶被百姓接受,一條鞭法也就可以全國推開。」

    張居正開口說道。

    「這段時間,也可以讓各省開始摸摸家底,做一些準備。」

    呂調陽也是點點頭,接話道。

    「天色不早了,今天就到這裏,明日等上朝宣佈封賞後,我們再招戶部和工部堂官一起,在內閣把事兒定下來,然後我們就進宮求見,爭取儘快把事兒敲定下來。」

    張居正一錘定音說道。

    魏廣德出了呂調陽的府邸,坐上馬車往回走。

    搖晃的馬車上,魏廣德還在考慮他打算把大明朝提前帶進「金本位」制度到底好還是不好。

    魏廣德可不明白金本位和銀本位的真正區別,只以為朝廷認準黃金,囤積黃金就算是在開始嘗試金本位。

    不過,他還是感覺到好像哪裏不對。

    確實,就大明現在這樣,用真金白銀進行交易,叫什麼本位,特麼本來就是貴金屬的商品交換。

    實際上,就他現在想出來搞的錢法改革,本質上還是屬於銀本位制度,而並不是他以為的金本位。

    而且,他根本不知道金本位的確立是因為一些特殊事件導致的,雖然黃金取代白銀應該是早晚的事兒,但絕對不會那麼快速。

    金本位制的優點其實很多,首先是貨幣穩定性,黃金作為本位貨幣,能夠保持貨幣價值的穩定,尤其是在經濟波動時期。

    其次因為各國對黃金的喜愛,所以也便利進行國際貿易,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可以在國際間自由兌換,有利於貿易往來。

    另外黃金的價值較高,由黃金支持的貨幣具有較強的信用,增強人們對貨幣的信心。

    不過金本位制的缺點也是有的,,那就是貨幣黃金和商品黃金之間存在雙重標準。

    黃金不僅有貨幣屬性,還有很強的商品屬性,工業和首飾方面需求巨大,金價隨市場變化,同一商品實際上有兩套價值標準,可能導致市場混亂。

    同時在金本位制度下,貨幣供應量受到黃金儲備的制約,可能影響經濟的發展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

    這點,就魏廣德目前根本還沒有想到。

    畢竟,現今各國的經濟總量其實還很有限,所以魏廣德根本意識不到當大明經濟空前發展後,國內黃

    金白銀依舊不夠用。

    相對來說,當下的國際經濟,其實白銀作為主要貨幣,以其構建起來的銀本位似乎更加合適。

    銀本位制的優點主要有貨幣材料來源充足,銀作為貨幣材料,來源相對充足,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銀礦存在,雖然貧富存在差距,但分佈廣,使得其作為貨幣供應較為穩定。

    同時,白銀因為價值相對於黃金來說偏低,具備較強的交易靈活性,大額交易使用黃金,小額交易使用白銀,非常方便。

    至於銀本位制的缺點,其實主要還是在於銀價不穩定,銀價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開採技術的提高和產量的增加,導致銀價值波動較大。

    實際上,在大明沒有海貿以前,就大明自身那點白銀,肯定是沒法構建銀本位制度的,因為流通的銀子極度缺乏,如何建立貨幣體系。

    別覺得太僕寺常盈庫里上千萬兩白銀很多,其實放在整個大明,不過是杯水車薪。

    要知道,大明每年的實物稅相當於白銀三千萬兩,只不過是現金收入偏低,大約只有三百萬兩的緣故,所以後世才一直說大明的稅收只有幾百萬兩銀子。

    但實際上說幾百萬兩銀子的稅收也沒錯,但是卻忽視了價值三千餘萬兩的糧食和茶葉等等實物稅收。

    或許也正是因為缺乏白銀的緣故,中國雖然在唐宋就開始使用金銀交易,但是規模一直很小,根本沒法擴大,而銅錢轉運實在麻煩,才選擇徵收實物稅,朝廷按照需求進行調撥。

    準確的說,如果不是地理大發現和美洲金銀礦的發現,全世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具備進入白銀時代。

    因為東西兩個人類聚居區都面臨着金銀短缺的窘境,即便大明旁邊就有一個盛產金銀的倭國。

    中世紀晚期,西歐封建制度內部矛盾重重。

    隨着宮廷開支的上升和官僚體系的膨脹,各國政府在財政上常常捉襟見肘,它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財源。

    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各國君主先後支持開闢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擴張,不少封建貴族和騎士成為第一批殖民者。

    西班牙與葡萄牙幾乎同一時間開啟了大航海的冒險,起初兩國探險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直接通往印度、中國,獲取香料、奢侈品的貿易特權,打開東方市場。

    但是,不同線路的選擇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西班牙人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文明的***地根本沒有他們想要的商品或市場,卻擁有意想不到的貴重金屬。

    16世紀中葉,西班牙佔領了除巴西以外的所有中南美洲,建立起龐大的西屬美洲殖民帝國。

    西班牙佔領美洲後,墨西哥、秘魯等地儲量豐富的銀礦被發現,這些白銀很快被大量鑄造成銀幣並開始流向世界各地。

    據統計,從1503年到1660年的150多年裏,西班牙從美洲獲得了總計達18600噸白銀。

    當時橫跨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忙,這條海上航線被稱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如此數量的白銀被開採出來,幾乎相當於當時整個歐亞大陸白銀的總和還要多。

    那時候的歐洲,因為各個國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貿易,互相做買賣,大家肯定需要達成共識,選出一種貨幣作為全球流通的公認貨幣,而這個公認貨幣就是白銀。

    因為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有很多優點,比如:比價方便,易保存、易攜帶、不可再生、易識別等,相比於銅錢來說更稀有,但又不會稀有到像黃金一樣的程度。

    所以,當時全球貿易大多以白銀為結算貨幣,很多國家

    都對白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也包括明朝。

    在白銀需求量暴漲的時候,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白銀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煉技術的提升,歐洲鑄造的銀幣損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純度也更高。

    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和瓜納華托,海量的金銀礦藏被發現,薩卡特卡斯的白銀礦藏至今仍然排名世界第一,可見西班牙人的運氣有多好。

    開採出來的銀礦被匯集到新西班牙的首都墨西哥城,在1535年,新上任的總督建立了墨西哥城造幣廠,新西班牙地區也成為第一個向外輸出銀幣的西班牙殖民地。

    墨西哥城作為西班牙在新世界最早也是最大的造幣廠,從1536年開始,墨西哥城造幣廠就開始生產西班牙的第一種銀幣,帶有兩根立柱的打制銀幣。

    這種雙柱銀幣一面有兩根立柱,被捲軸纏繞,捲軸上寫着拉丁文」PLVSVLTRA」——海外別有天地。

    圍繞石柱的捲軸,纏繞成S形狀,外形與之後的美元符號$相似。

    實際上,美元符號的產生確實和這種雙柱銀幣有關係。

    因為後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在,許多人都以為美元是和黃金掛鈎,但其實美元誕生之時,美元的定錨物就是白銀。

    1792年新建立的美國採用白銀作為國家通貨基礎,國定每一個美元等於24.056克白銀,基本上可以認為當時一美元其實就是一個西班牙8里亞爾銀幣。

    所以,那時候一美元的購買力是非常驚人的。

    可以說,西班牙人直接促成了白銀時代的到來,之後數百年的時間裏,白銀一直都是世界各國主要的交易貨幣。

    美洲出產的大量黃金、白銀被鑄造成金幣銀幣,然後一部分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另一部分則是馬不停蹄地運往東方的大明。

    這些銀幣被用來購買明朝的各種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比如瓷器、絲綢等。

    明朝作為當時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並且社會結構穩定,也是全球奢侈品最重要的生產國。

    同時,他們確實也發現了兩地貴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

    通俗點說,就是明朝的銀子價值更高,同樣數量的銀子,能在明朝買到更多商品,也可以換到更多黃金。

    當時明朝的白銀價格,甚至是歐洲的兩倍,大明金銀比是一比七,倭國是一比十,而在歐洲則是一比十三以上。

    所以,聰明的商人就發現了這一外匯差,他們將大量白銀拿到明朝來掙取差價,用如今的商業詞彙來形容,就是「套匯」,套取大明的廉價黃金。

    實際上,後世對於秦漢時期巨大的黃金數量感到懷疑,甚至因此產生了中國古代所謂的「金」是指黃銅的說法。

    但真實情況是,中國古代其實很早就將黃金和黃銅進行了區分。

    《漢書》中也說得很清楚了,《漢書·食貨志》有言:「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

    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上等的就是後世所說的黃金,白金就是後世所說的白銀,赤金就是所謂的黃銅。

    《魏晉南北朝史》載:「西漢初期,黃金的應用總數量在百萬斤以上。」

    如果按照《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考據的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後世的248噸,這已經達到了今天中國黃金儲量的六分之一了,絕對堪稱恐怖。

    據《文獻通考》記載:「漢時賜臣下黃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雖燕王劉澤以諸侯賜田生金亦二百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餘萬斤。」

    劉邦用四萬斤黃金成功離

    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失去范增之後的項羽一路敗走麥城,劉邦從而一霸天下。

    這只能說明,秦漢時期中國確實有很多黃金。

    只是,這些黃金最終的去向成謎。

    魏廣德當然是看過類似文章的,他心血來潮時也翻閱過不少古籍,但是並沒有找答案。

    想想也是,如果那麼容易找到答案,也就不會成千古之謎了。

    不過,這一世因為魏廣德的干預,歐洲人再想大規模從大明套取黃金已經變得困難無比。

    魏廣德本來就是做事兒的人,此時主導一開始其實就在工部,只要儘快拿出大明銀寶的鑄造方案,工部的工匠很快就能開始鑄造大明銀幣。

    工部,恰恰就是魏廣德影響力最大的衙門。

    而另一個對此事影響力巨大的衙門其實也不是戶部,而是兵部。

    畢竟,太僕寺常盈庫說到底在兵部管轄範圍內,要他們拿出銀子來,除了宮裏的命令,還要有兵部的同意。

    魏廣德回到府中,並沒有派人連夜給朱衡和譚綸送消息,畢竟太晚了。

    他打算一切都等明日早朝大朝會後再說,想到今天獻俘大典上看到的李成梁父子,雖然不滿他養寇自重的做法,可看在苦勞的份上,魏廣德覺得還是應該適當安撫。

    好像李家搞這麼些風雨,就是為了要封侯。

    魏廣德躺在床上心中暗想,倒是可以在平定西南後,保舉他一個爵位。一筆閣 www.pinbige.com



  
平行空間來客作品:  傳奇操盤手  隆萬之變  
類似:  臥龍驚鳳  至尊戰王  重生:官運亨通  對弈江山  我的師兄太強了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隆萬盛世"
360搜"隆萬盛世"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