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地大物博?(1 / 1)
「大人,兵部緊急公文。」
俞大猷在提督府後院書房著書,隨着年歲大了,他已經漸漸感覺到精力不濟。
乘着現在還有精力,俞大猷最近開始整理書稿,把這些年南征北戰所留下的一些手稿整理出來,打算編撰幾本兵書流傳後世。
說起來,俞大猷從嘉靖十三年棄文從武開始,南征北戰四十年,積累下來的書稿是真的不少。
嘉靖十四年考中武舉,授千戶、金門守御。
經過兵部尚書毛伯溫推薦,出任汀漳二州守備,擊破海賊康老,授都指揮僉事,平定新興、恩平的叛亂。
嘉靖二十八年,經右副都御史朱紈推薦,出任備倭都指揮,平定安南范子義叛亂,安定了海南的形勢。
嘉靖三十一年,開始與倭寇作戰,人稱「俞家軍」,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的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俞大猷到了大同巡撫李文進手下,帶兵偷襲板升城,商議後建造獨輪車對付敵人的騎兵,並在實戰中,用一百兩獨輪車和馬步並三千於安銀堡大破敵軍。
李文進將這種建制上報朝廷,朝廷於是開始設立兵車營。
而後俞大猷又於廣武擊敗敵軍,於是論平汪直功,並受到川湖總督黃光升的推薦,重新開始被錄用,用為鎮篁參將。
嘉靖四十年,俞大猷奉命征繳廣東廣東饒平賊張璉,將張璉連同其部下蕭雪峰等全部生擒。
嘉靖四十一年起,俞大猷再次參與圍剿倭寇的戰爭,先後以福建、廣東總兵官的身份指揮興化之戰,潮州戰役等,收穫戰功無數。
嘉靖四十五年,李亞元在河源、翁源一帶作亂,總督吳桂芳徵兵十萬,派俞大猷前往征討,俞大猷領兵直搗李亞元巢穴,前後俘斬一萬四百餘人,奪回百姓八萬餘人,朝廷授平蠻將軍封號。
隆慶二年,海賊曾一本在廣州、福建叛亂,澄海知縣被擒,守備李茂才戰死,俞大猷督廣東兵前往征討,俞大猷率領郭成、李錫等將其剿滅,將曾一本擒殺。
隆慶五年,廣西黃朝猛、韋銀豹作亂,劫殺官軍百姓,搶奪財物。
巡撫殷正茂徵兵十四萬,派俞大猷前往討伐,俞大猷兵分四路,連破賊巢,將敵人全部殲滅,斬首八千四百餘,並生擒黃朝猛、韋銀豹。
此戰過後,俞大猷因功由世襲百戶晉世襲指揮僉事。
這些年對倭寇的戰爭經驗,俞大猷總結後發現,倭寇雖然從海上來,但是卻擅長陸戰,不擅長海戰。
於是,在魏廣德支持下俞大猷將東南各省水師整編合練為一支水師,並選用福船與倭寇在海上戰鬥,即大明南海水師,俞大猷得以封水師提督。
在水師戰術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戰,無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眾擊寡,以大銃打小銃。
實戰過程當中,俞大猷建立的水軍與大明的陸軍相互配合,有效的對倭寇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如此豐富的作戰經驗,俞大猷留下來的思想一顫也是驚人的。
前段時間,俞大猷已經整理出部分書稿,編撰出《兵法發微》、《鎮閩議稿》、《廣西選鋒兵操法》等書。
當然,書編號了,這年頭也不像後世,需要朝廷審核,主要是找書商刊印就行。
不過對於俞大猷這樣的兵書,書商一般因為利益不足,是不會刊印這類書籍的,他們還是更加熱衷於刊印四書五經一類的,因為不愁賣。
所以,俞大猷的書,要麼就是保留書稿在自己手上,以書稿的形式傳播下去,要麼就是自己花錢找書商印製。
不過顯然,這樣做法肯定是虧錢的。
因為兵書這類書籍,在市面上是真的沒有市場,根本收不回成本。
這也是古代許多書籍,或許是史料上有留名,但是到現在絕跡的原因。
書是真的少,少到沒法傳承下來。
雖然漢人很早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發明出來其實並沒有降低多少印書成本。
因為漢字的繁雜多樣,使用活字印刷書籍,甚至可能成本比雕版印刷還要高。
真正享受到活字印刷術利益的,也就是西方使用拼音字母的國家,不需要太多的字模。
聽到有兵部公文,還是緊急,俞大猷眉頭皺了皺。
放下手裏的書稿,伸手從親兵手中接過,快速檢查彌封,然後拆開閱讀起來。
不過,在俞大猷已經蒼老的臉色,一開始出現的確實一副疑惑的神情,隨後才是震驚和震撼。
疑惑,自然是看到文書內容後,盤算時間他發覺似乎有哪裏不對。
不過看到兵部命令之後,才有了後面的震驚甚至是震撼。
「馬上傳令,讓鄧子龍速來見我。」
俞大猷沒有放下手裏的公文,而是直接下令道。
「是,大人。」
親兵抱拳答應一聲,轉身就跑出屋去傳達命令去了。
俞大猷又重頭到尾再次看了一遍公文,最後視線落在公文簽發時間上。
對了,總算知道先前感覺哪裏不對了。
算算時間,自己的公文遞京的時間,手裏這份文書籤發的時候,應該還在路上。
顯然,這道命令並不是自己那份奏報發下來的,朝廷通過另外的渠道聽說了消息。
「出兵堵截,不能讓林鳳海盜集團返回大明沿海。」
俞大猷皺着眉,仔細思索這道命令的含義。
按照習慣,不應該是出兵圍剿林鳳海盜集團嗎?
怎會措辭會使用堵截,而不是圍剿?
他哪裏會知道,因為張居正沒有第一時間支持魏廣德在呂宋擴張的計劃,所以魏廣德擔心林鳳在馬尼拉受挫後,會選擇返回大明沿海繼續做海盜。
雖然情報說起來,有點晚,但是怎麼說也得做點什麼,不可能真的等內閣召集六部尚書商議吧。
而且,就算林鳳已經從呂宋跑回來,趁他立足未穩之際,出兵驅逐,在把人趕回呂宋去,意義其實是一樣的。
魏廣德要的,其實就是林鳳在呂宋紮根,明軍才有理由出兵呂宋。
這些,公文里自然不能寫,那是要留檔的文書,所以只能是用特殊措辭,讓俞大猷發覺其中暗藏玄機。
而另一邊,魏廣德的信使也已經進入浙江,正在快馬加鞭趕過來。
現在魏廣德的謀劃就是,不管朝中最後的決議為何,都要想法設法把林鳳海盜集團留在呂宋,不讓他們回來。
為此,他專門找到譚綸,讓他書寫了這份公文,快馬加鞭送到浙江俞大猷手中。
此時俞大猷雖未理解含義,但也發覺有點不對。
不過面對手裏這份緊急公文,他還是要有所動作的。
一個多時辰後,鄧子龍被從海邊水寨叫回,進了水師提督衙門。
「末將拜見提督大人。」
俞大猷已經在大堂等候,鄧子龍進入大堂就向他行禮。
「起來,這份文書你看看。」
俞大猷把兵部送來的緊急公文遞到鄧子龍面前,讓他自己看。
雖然不明所以,但鄧子龍還是接過來,快速瀏覽一遍。
現在的明朝將官,還真沒幾個目不識丁之人,幾乎都讀過書,甚至有些人還是有功名在身。
所以不管是書寫還是閱讀公文,絲毫沒有障礙。
看完公文,鄧子龍就皺眉問道:「大人,這堵截是何意?難道不讓林鳳回到大明,繼續為禍沿海?」
「應該是這個意思,就是奇怪,兵部文書為什麼會這麼行文,而不是讓我們集結大軍圍剿他們。」
俞大猷疑惑說道。
片刻後,俞大猷就收起先前的表情,正色對鄧子龍道:「叫你來,一是讓你看看這份公文,還有就是儘快準備,率兵出海巡防,若是發現林鳳蹤跡,立即攔截驅逐。」
「大人,現在才下這樣的命令,是不是.」
鄧子龍想說是不是晚了,可終究沒有說出口。
而俞大猷先前已經考慮過此事了蹊蹺了,譚綸不是不懂兵事的人,他不會下這樣的命令。
讓明軍出海巡防,肯定有其他意思在其中,而最關鍵的就是「堵截」二字。
擺擺手,俞大猷說道:「不管早晚,既然軍令下來就要執行。
若是在海上發現林鳳蹤跡,理解攔截,不准他們返回我大明沿海。
巡防時多多關注那幾處海島」
俞大猷吩咐的,自然就是幾處緊要之地,長期被倭寇盤踞的區域。
既有連接大陸的半島,也有孤立於海外的島礁,倭寇長期經營,已經對附近水道熟悉無比,應對大明官軍圍剿已經是得心應手。
「若是發現蹤跡,切記不要徹底封鎖圍剿,而是要把他們驅逐到海上,追趕他們南逃。」
雖然不明白魏廣德的打算,但俞大猷畢竟做了多年的武將,和兵部打交道短時間也不短,倒是把京城的意思揣摩的七七八八。
「攆他們去南洋,禍害夷人?」
鄧子龍倒是沒想太多,只是感覺手裏這道軍令有點蹊蹺,再聽到俞大猷的命令,做出了這樣的猜測。
「或許是吧。」
俞大猷只是說了句,隨後就揮揮手,讓鄧子龍下去準備。
水師出海,自然不是說走就走,還要往戰船上運送淡水和食物,以及軍火。
現在的大明水師,已經不再是過去靠冷兵器作戰的軍隊。
俞大猷參考了解到的,夷人的海上作戰經驗,結合自身的情況,發展出水師新的戰法。
其實,所謂新戰法,更多還是效仿西式海戰經驗,開始嘗試大炮對轟的作戰模式。
當然,明軍原來習慣的如火船攻擊,撞船和接舷戰等,依舊沒有落下。
只是現在的接舷戰,對上海盜還好,憑藉福船高大的船身,可以壓制甲板上的敵人,使接舷戰明軍能占儘先機。
可是現在夷人的海船船身也不低,福船的優勢已經幾乎蕩然無存,撞角攻擊對方船隻也不可行,只剩下火船這一個對敵之法。
但是在密集炮火打擊下,火船其實也很難靠近。
大明水師,也是被逼着進行變革。
再不變革,就真的趕不上形勢了。
鄧子龍離開,返回水寨準備去了,俞大猷還坐在那裏發呆,思考着京城這道命令的意思。
差不多兩天時間,水師那邊終於傳來消息,出海準備接近完成。
雖然水師官兵心裏罵娘,都臨近年底了,誰還想着出海轉悠,都想在岸上安靜的過年。
可是軍令如山,即便再不願意出去,命令來了,也得執行。
快速從武庫和地方官府府庫中調集所需之物,在最後一批物資裝船的時候,鄧子龍就派人把消息傳給了提督府的俞大猷。
「大人,京城魏閣老的信使來了,說有緊要書信要親手交給你。」
俞大猷正在準備,打算馬上去水寨登船出海,親兵進屋來小聲稟報道。
聽到有魏廣德的書信,俞大猷立馬明白,肯定和兵部拿到公文有關。
八百里加急,也只有兵部才能使用。
等見了魏府信使,拿到魏廣德的書信看過後,俞大猷才算明白魏廣德的盤算。
出了提督府,前往水寨的路上,俞大猷就有些愁眉不展。
魏廣德的命令,有些不好執行啊,林鳳可未必會乖乖聽話往呂宋跑。
不管怎麼說,他都剛得罪了馬尼拉的夷人,還往呂宋跑,那不是往槍口上撞嗎?
至於呂宋島,俞大猷雖然沒有去過,可也聽商人們說過,那裏貌似沒什麼值得說叨的東西。
之所以呂宋發展不起來,根本原因還就是因為那裏缺乏特產,甚至礦產也是多年後才被發掘出來。
因為地方太窮,所以沒人對那裏感興趣,這也是呂宋到現在還維持着較原始的部族統治狀態,沒有形成國家的原因。
不過因為地理的原因,那裏的土地要是搞種植,其實還是不錯的。
但俞大猷可不會相信魏廣德是看中了那裏的土地,難道大明還缺這麼點土地種糧食?
只能說,漢人因為「地大物博」這四個字,就關閉了對外的野心。
也因為周邊就沒個像樣的對手,所以也漸漸閉上了看向外面的眼睛。
中國真的資源很多,什麼都不缺嗎?
看看後世,每年從海外進口海量的物資其實就可知,我們其實很缺資源的。
只不過古代的小農模式,限制了民眾的消費量,所以能夠在封閉的情況下,實現內循環,而不依靠外部。
當模式變化了,才發現原來我的的資源如此貧乏。
不過,這都不是現在的明人能意識到的,只能靠外力影響。
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