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馬爾勒案(1 / 1)
「我可不會破案。」楊銳跟在曹達身邊,小聲的說明。
曹達笑笑,道:「楊主任……」
「還是叫楊銳吧,我這個主任也不是官職。」楊銳道。
曹達點點頭,說:「那就楊銳,不用你會破案,我們只說你現在有新技術,想要有所應用就可以了。咱們可以討論一番,儘量找一個適合你的案件。」
「會不會太麻煩對方了。」楊銳稍稍抬眉。
曹達笑了,道:「我現在是以中國駐瑞典大使的身份去幫你做介紹,他嫌麻煩又能怎麼樣。」
曹達看看楊銳,又說:「你的時間也不多了,估計沒空去重新拉關係了,還是乾脆一些好。再者,也不一定就讓他們的局長負責此事,介紹一名下屬給你,也就可以了。」
楊銳順着曹達指點的方向看過去,果然看到好幾名穿警服的傢伙。
曹達見楊銳輕鬆了一些,又道:「你說的pcr,就像是指紋一樣,是嗎?比指紋更準確嗎?有百分之多少的相似?」
他是需要提前了解一些相關信息,不過,卻也不用多麼細緻的知道具體內容,晚宴上的事,就像是酒場一樣,只是開個頭而已。
楊銳琢磨了一下曹達的問題,道:「pcr的技術,是將dna檢測給普及化了,要說比指紋準確多少,如果有合適的生物學線索,我是說各種體液毛髮什麼的,比指紋的準確度就高的多了。」
「最好能有一個量度,外國人比較信這個。」
「一百萬倍?」楊銳聳聳肩。
指紋的鑑定直到後世,仍然是半依賴人工判斷的,而且,犯罪分子留下全指紋的概率比較是比較低的。dna就不一樣了,只要沒有受到強烈的污染,dna的準確度是極高的,重複率更低。
曹達聽的愣了一下,重複道:「一百萬倍這麼高?」
「生物學的技術發展到後面,原本就是天文數字了。」楊銳頓了一下,道:「這麼說吧,如果地上有一滴汗,給我相配套的儀器,再從房間內的所有人這裏採集一次信息,我就能知道這滴汗是誰的。」
楊銳說的或許是後世小孩子都知道的基礎知識,但在曹達聽來,簡直就如天方夜譚一般。
曹達認真的看了一眼楊銳,發現他並沒有說大話的樣子,不禁低聲道:「真的這麼厲害?」
「人家美國人都登月了,我們能檢查出一滴汗的dna,也算不得什麼。」楊銳既謙虛又驕傲。
其實dna的獨一無二性,或者它的各種特性,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弄的比較清楚了,但是,dna檢測用於司法鑑定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出現,關鍵就在於解決了pcr解決了dna的用量的問題。
在pcr發明以前,你想檢測生物的dna,需要的可不是一滴汗,而是一管血,甚至一管血都不夠,得儲備大量的含有dna的物質才能攪和出足夠檢測用的量。
pcr就不一樣了,pcr是一個無損擴增的過程,只要有一個dna鏈,它就能以極短的時間將之翻倍,一個單位時間變成兩倍,兩個單位時間變成四倍,接着是8倍,16倍,32倍,64倍……而pcr的通常循環次數是25次到30次。
循環25次得到的dna將是原本數量的3355萬倍,循環30次得到的則是10億倍,這是一管血或者一顆腎不能提供的巨大數量。
事實上,人體內的體細胞總數還不到100萬億,不過是pcr循環50次的水平。換言之,將一個人整個絞了,還得提取出全部dna物質,還不如讓pcr多工作24小時的水平。
可以說,有沒有pcr儀,人體基因學的研究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妥妥的代差的體現。
pcr的發明,能得諾獎,沒有絲毫問題。
楊銳以後世的角度來看,甚至不用運作,pcr也一定能得諾獎,因為它的價值,也是循環擴增的,到90年代,到21世紀,到10年代都是越走越強的。韓春雨的偽成果為何能號稱諾獎級的,就是因為它展現出了一種更高效的基因工具,而pcr就是元祖級的超高效基因工具。
以楊銳年齡,他絕對能在有生之年,等到pcr得諾貝爾獎。80年代如果不行,就90年代,90年代如果沒希望,就再過十年,或者再十年,只要人活着,諾獎的希望就是與日俱增的。
只不過,楊銳並不願意等罷了。
有沒有諾獎的科研待遇和政治待遇可是千差萬別的。
楊銳如今在國內,不管是要經費還是爭取人員編制,都得一遍遍的描述自己的工作,介紹自己的成果,但如果有了諾獎,那就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了,經費、人員編制帶着腿跑過來不是開玩笑的。
理論上,戰鬥在第一線的諾獎獲得者,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而這也正是楊銳所渴望的。
相比之下,賺1000億又如何,還不是每天要禪精竭慮的考慮再投資,末了還不是要考慮遺囑和捐款,臨死前還得為基金會奉獻自己所余不多的時間。
曹大使看着楊銳自信的表情,不由一笑,道:「接下來就交給你了。」
說話間,兩人已然來到斯德哥爾摩警察局長面前。
「舍伍德局長,歡迎來到中國大使館。」曹達早就從助手那裏知道了局長的信息,三兩句話,就將楊銳介紹給了對方。
而今正是中瑞合作最多的時期,瑞典人的冷漠伴隨着的則是禮貌,舍伍德局長亦是距離不失禮貌的向楊銳點點頭。
「我來瑞典的時候,聽人說,瑞典人是不喜歡寒暄的,讓我說話的時候要直接一點。」曹達身材粗壯卻長袖善舞,以最簡單的方式,轉向道:「舍伍德局長,楊銳先生希望在瑞典嘗試他的新技術,您願意聽一下嗎?」
「新技術?」舍伍德的臉頰紅彤彤的,轉眼間又喝掉了一杯威士忌。
楊銳接過話頭來,用英語道:「我想將pcr用於刑事偵查中,這是很好用的一種技術,可以比指紋更容易的確認嫌疑犯。不過,這項技術有一定的成本,還不適合在中國推廣,我想在歐洲試一試。」
瑞典人的英語水平都很不錯,尤其是政府官員,基本都能熟練的使用英語。
楊銳的話出口,曹達不免有些着急,怎麼好好的搞新聞的,又談起錢來了。
他卻不了解楊銳的顧忌。
如果就是為了搞一個大新聞而虧本賺吆喝的話,學界指不定會對他有什麼看法,還不如做成單純的生意。
而且,楊銳相信,pcr的價值是能夠吸引舍伍德的,假如他沒有被酒精沖昏腦袋的話。
緊接着,楊銳就用儘量簡單的句子,來描述pcr的使用與意義,並着重舉例道:「您比如列車上發生了強@奸案件,受害者無法指認兇手,我們就可以對全車的男性採集dna,與***做比較,直接就能確認兇手。」
曹達在旁聽的一陣緊張,你們見面就談這個真的好嗎?
楊銳只當看不見曹達的表情。
就他這些天的經驗來看,瑞典人並不忌諱談性,就像他們的電視台那樣,瑞典人是出了名的在公共場合談性的民族,其開放程度經常讓美國人感到羞恥並嗤之以鼻,更不要說他們在談論專業的時候的專業態度了。
舍伍德局長也不覺得楊銳說的有問題,反而引起了興趣,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們能在一群嫌疑人中,確定是哪一個?」
「在有生物學痕跡的情況下,是的。」楊銳像是給曹達說的那樣,又解釋了他的一滴汗理論。
瑞典人向來是喜歡新技術的,就像是他們將美國貨成為一次性產品一樣,他們對於新技術的開發不遺餘力,也是因此才能以900萬人的規模,建成一座能獨立設計製造最新型戰鬥機的國家。
舍伍德局長對楊銳所言的技術有些上心了,這一半是因為楊銳的說明,另一半也是他聽說了楊銳的名聲,來到中國大使館參加晚宴,自然會聽說這裏的名人。
舍伍德局長半是好奇的問:「如果有一滴血,你們也能檢查出它是誰的,是這個意思嗎?」
「沒錯。」楊銳肯定的道:「任何微小的生物學痕跡都可以。」
「原諒我,如果我說的猜測的沒錯,頭髮也可以是嗎?」
「沒錯。」
「這樣的話,我們還真的有一個案件,也許能用得上您的新技術。」舍伍德局長有些上心了,道:「我們在附近的一個鎮發生了兇殺案,我們的偵探搜索了整個鎮,但是始終沒有線索,接着又發生了兩次案件,一樣沒有結果……」
「你說的是馬爾勒案。」站在旁邊的人立即喊出了名字。
舍伍德局長點點頭,道:「我們有兇手用過的衣服,還有兇器,我想上面能找到毛髮,但是,數量恐怕不會太多。」
「馬爾勒案是連續三次的兇殺案。」
「一個小鎮在兩個月里死了三個人,第一次聽說的時候,我們都嚇壞了。」
「聽說是小鎮裏的人做的。」
當「馬爾勒」這個詞出現的時候,周圍的人都來了興致。
很顯然,對於此時的瑞典人來說,這是一樁名案了。
楊銳同樣打點起精神,問道:「兇手圈定在小鎮裏嗎?」
「對,馬爾勒是個孤獨的小鎮,只有一條通道到斯德哥爾摩,小鎮居民很固定,也很團結,你知道,這就是典型的瑞典小鎮,所以,當大家意識到小鎮內有一名兇手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好受。」舍伍德局長看看周圍的人,頓了一下道:「馬爾勒案因此很受瑞典全國的關注,你們的技術如果能找到線索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在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遠離塵世的小鎮,那不僅是典型的瑞典小鎮,而且是典型的北歐小鎮。
楊銳毫不猶豫的點頭道:「舍伍德局長,您如果願意嘗試採用新技術的話,我可以說服華銳公司,以成本價來做檢測。」
曹達連咳兩聲,用中文道:「楊銳,這時候就別說錢的事了。」
舍伍德卻不以為意,問道:「大概需要多少錢的預算?」
「每做一次檢測,3000克朗左右。」楊銳能夠開出這個價格,還是有賴於耐高溫聚合酶是他的專利分。
即使如此,曹達還是被這個價格嚇了一跳,就算是人口稀少的北歐小鎮,起碼也得有好幾百人。能死三個人的小鎮,聽起來就不會太少人。
舍伍德則是計算了一下,道:「一人做一次檢測,馬爾勒鎮有不到1000人,是300萬克朗,這樣計算嗎?」
「差不多,為了準確,有的人會做兩次,但總數不會增加太多。」
舍伍德沉吟起來:「聽起來不錯。」
楊銳猜想他或許是不想在酒宴上決定此事,於是乘熱打鐵的道:「舍伍德局長,我們是否可以約定一個時間,讓我到警局向您親自說明。」
「哦,這是個好主意。」聽說能夠嘗試,舍伍德立即應允下來。
第1289章 馬爾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