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368章 四診之法⑷(1 / 1)
道友閣 m.daoyouge.com
「而這種認識非常的古樸,甚至還帶着某些想像的成分,但是它確實體現出古代醫家對於循環生理學的認識,並為古代脈診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血液速度的認識方面,中國古代醫家已經注意到血流速度問題記載着:人一呼,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雖說這樣的認識不是非常的精確,卻是非常的意義的,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狀態的一種重要指標,現代醫生為心血管系統病人做臨床檢查,也把測定大、小循環的時間當作一種常規;呼吸和脈搏頻率關係認知,上所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又跳兩次,一呼一吸,脈跳四次『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這樣的話語,連續計數,以每分鐘呼吸十八次計算,一分鐘脈就跳七十二次,而在這裏不僅明確地指出脈搏和呼吸的關係,同時也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一和四的比例,與現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一致的;這之外,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之間的比例改變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人一呼脈只跳一次,一吸脈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脈跳動三次,一吸脈跳動三次,都是病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痹』;所有的人都知道,脈搏和呼吸之間的關係反映心臟和肺臟功能之間的關係,臨床方面不難觀察到,由於肺循環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律不齊、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中醫對於切脈部位識,切脈的部位,在中國古代還是有一段更變的過程;先後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等之說;最開始之時,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後、足背、膕、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於骨上和皮下;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指診頭部的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就是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就是中醫常說『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像這樣的方法,早有記錄,以後出現的、等書籍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而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遍身診』後來已經不時常使用了,甚至不用了,其實,這種方法即使在現在仍有着非常強的實際意義,血液在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波叫脈波,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脈波的形狀隨循環系統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臟的情況,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診斷體徵;比如,主要由於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生病變而造成的『無脈症』,因肢體積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動脈搏減弱或者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比比如對心臟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對病症更為清楚」
「與切脈有關的因素,所說,診脈要常在清早,這時人的陰氣未動,陽氣未亂,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脈,又說脈應四時氣候而變動;並指出診脈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膚的質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況,認為驚恐、憂慮、動靜都會使脈發生變化;而這之後的脈書,在這一方面的論述更加全面,諸如男女長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現代生理學證明,人類心臟的活動:心搏率、心血輸出量等是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以心血輸出量來說,在十分靜止的狀況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輸出量就相當恆定,又比如人的正常心搏頻率,不但男女有差異,長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內,也常因體態的改變、活動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變而變異,便可以看得出來,古人對於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是非常細緻的,因為這時分辨正常脈和病脈是很有關係的」
「診脈是中國古代漢族醫學家獨創的診法,近代以來西醫看病習慣用聽診器,而兩千多年來中醫則習慣脈診,即用手指按脈,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中醫的一套理論體系也為世界所特有的,中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後;正像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又說過:『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這些所說的意思,就是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的『有諸內,必形諸外』這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的;脈搏是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循環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臟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
「非但如此,由於循環系統和身體各內臟都有着密切的關係,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系統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系統的變化,還能反映出其他構髒和系統的變化;比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並引起脈象的變化;尤其是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關係更加密切;比如,由於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
「以此可見,中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着依據的,只不過古人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像今天這樣的認識而已;
而所謂的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中國古代醫家對於脈象的研究是很細緻的;上面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總結了二十四種,而這之後的脈書甚至記載了多達三十多種或者更多;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宋代施發的這本書,記載了三十三幅脈象圖,非常的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在公元一八六o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之後,才得以實現的」
「中國古代醫家能在幾百年前單單憑手指的感覺和想像,就能繪出如此多的脈象,這在世界脈學史上都是罕見的;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比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脈象當中的『浮』、『沉』在中已有記載,、上也都有所論述,而它們所反映脈位,所謂的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是指外在因素相杭爭於肌表」
正文_第368章 四診之法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