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欲加之罪(1 / 1)
第1005章 欲加之罪
鄧州長史周受良逃到了長安,他不肯效忠梁崇義,在上元節前夕帶着家人乘坐牛車逃往長安。
他不是第一個逃到長安的荊襄官員,大批荊襄官員都在梁崇義的威脅下,紛紛辭職走人。
但每一個逃到長安的荊襄官員都要接受御史台的身份審核,周受良也不例外。
這天上午,一名御史匆匆來到中丞敬羽的官房,將一份審核報告交給敬羽。
「啟稟敬中丞,這是鄧州長史周受良審核報告。」
敬羽沒有心思細看,隨便翻了翻問道:「有什麼特殊情況嗎?」
「基本上沒有特殊情況,比較正常。」
「他在長安後台是誰?」
「相國李峴,當初李相國出任南陽節度使,這個周受良是李相國的幕僚心腹,被李相國推薦為鄧州長史。」
敬羽心中一動,正瞌睡就送來了枕頭,天意啊!
天子暗示他抓相國李峴的把柄,他正不知從何入手,這不就來了嗎?
敬羽立刻令道:「把他送去地字號牢獄!」
手下大驚,地字號牢獄是關重刑犯的地方,他們只是審核官員的真實性,怎麼變成抓捕?
「敬中丞,這不妥吧!」
敬羽眼睛一瞪,「要不這個中丞你來當!」
「卑職不敢!卑職不敢!」
官員嚇得連忙退下,敬羽又令道:「讓裴升來見我!」
不多時,御史台審案官裴升匆匆趕來,「參見敬中丞!」
敬羽批了一張辦案令交給他,「這個周受良你來負責審訊,他是李峴的心腹,必然知道李峴的老底,他若不招,把七大刑輪番給他用一遍,留下他一口氣。」
裴升遲疑一下,「七大刑他恐怕熬不過去,從來沒有人能活下來,會死掉的!」
「那就讓他嘗嘗水火瓮,不招就把他煨熟了。」
水火瓮就是來俊臣發明的請君入甕,先把人捆綁起來,頭朝下塞進一個裝滿水的大瓮中,然後用火烤,水開了,人也熟了。
這不是用來審犯人,而是用來恐嚇犯案官員,看完全過程,再用繩子一捆,塞進水瓮中,沒有官員不招的。
裴升答應一聲匆匆去了.
周受良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不肯效忠梁崇義,逃回朝廷,竟然會遭到如此殘酷的刑罰,當他看見一個犯人被活活煮熟後,他當即嚇癱了,把自己所知道關於李峴的一切都老老實實招供了。
敬羽一共整理出李峴的三大罪狀,第一,未經朝廷允許擅自鑄錢,其實這是所有節度使都幹的事情,就看朝廷追不追究,一旦追究就是大罪。
第二,未經吏部同意私下任命官員,這是吏權,李鄴和朝廷談判爭得面紅耳赤的,就是巴蜀的吏權,連李鄴都不敢私下做的事情,李峴居然做了,這也是大罪。
第三,未經天子同意,擅自減免稅賦,這雖然是李峴愛民的表現,但減免稅賦的權力在天子手中,實際上就是李鄴和朝廷談判的重點之一,定稅權,這當然也是大罪。
其他收受一點銀子,收受幾件書畫,這些都是小問題,不重要,敬羽整理出來的三件罪名涉及到擁兵自立,屬於造反大罪。
更重要是很詳實,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情,時間、地點、事件經過都很詳細,賴不掉。
當天,敬羽便將彈劾書遞交給了天子李亨。
李亨當即下旨,停止李峴的一切職務,由右相裴遵慶按照彈劾書質問李峴。
質問是審問高官的一個流程,一般由上司針對彈劾書的內容進行質問,如果承認了彈劾書的內容,那就直接罷官免職,如果咬定不承認,那就會組成三堂會審,進行詳細核實。
房間裏,裴遵慶走進來,坐在李峴對面,他看了李峴片刻道:「我奉天子旨意來質問李相國幾件事,完全是公事公辦,請李相國不要在意!」
李峴情緒有些低沉,他搖搖頭,「我已經無所謂了,請問吧!」
「李相國認識周受良嗎?」
李峴一怔,點點頭道:「他以前是我的幕僚,我推薦他為鄧州長史。」
裴遵慶將周受良的口供抄件和御史彈劾書一起遞給他,「他落到敬羽手中,交代了很多,你自己看吧!」
李峴頓時大怒,「朝廷要御史台審核官員的身份,不是要把他們置於死地。」
「你先看,看完就明白了。」
李峴仔細看口供,越看越心驚,竟然連自己收受價值二十兩銀子禮物的事情都說出來了,這得遭受多麼殘酷的刑法才會意志完全崩潰。
李峴這時已經明白了,從荊襄逃回來的官員不少,但遭受酷刑的官員只有周受良一人,因為他曾是自己的幕僚,敬羽就是在針對自己。
李峴又看了看彈劾書,他嘆息一聲道:「裴相國想問什麼,儘管問吧!」
裴遵慶沉聲問道:「彈劾書上列支的三條罪狀,李相國承認嗎?」
李峴點點頭,「我承認,確有其事!」
裴遵慶一怔,沒想到李峴回答得這麼痛快,他沉聲道:「李相國可以解釋一下嗎?為什麼要做這些違反朝廷基本制度的事情?」
李峴冷笑一聲,「天子想遷都,怕我反對他,就讓御史台網羅我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有什麼可以解釋的。」
裴遵慶看了李峴半晌,把筆墨慢慢推給了他。
李峴提筆在口供和彈劾書上簽了自己的名字,筆一扔便面對牆壁,一聲不吭了。
裴遵慶點點頭,「李相國回家去吧!」
李峴長嘆一聲,「阿斗扶不起,和諸葛何干?」
他起身離開房間,便揚長而去
當天晚上,天子李亨下達旨意,罷免李峴相國之職,貶為岳州司馬。
天子同時任命兵部侍郎杜鴻漸為門下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免去了李峴相位,也就剷除了反對遷都的一塊巨石,李亨隨即下旨,任命河南道節度使郭子儀兼任東都防禦使,率軍三萬去東都清理宮闕,整頓治安。
同時,李亨又暗中指使太常卿李瑀公開上書,以關中缺糧,江淮、河北局勢失控為理由,要求遷都洛陽。
以試探百官口風。
李亨的遷都計劃,在有條不紊地,一步一步落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