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第三百八十五章 開發浪潮(一)(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1691年3月3日,巴拉那河右岸某處。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雖然天空下着小雨,但這並未阻止剛從河面上登岸的眾人的熱情,他們在幾位看起來是幹部的人帶領下,拿着鐵鍬,將一塊刻好了字的石碑埋了下去。而在他們旁邊,一串早已準備好的鞭炮「噼里啪啦」地被放了起來,預示着奠基儀式的順利完成。

    這裏是後世阿根廷的薩拉特港,現在東岸共和國的新汴港,一個剛剛被批准成立的鄉級行政區。新汴港位於西班牙殖民城鎮羅薩里奧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目前根本就是一片荒地,啥也沒有,不過卻被東岸人看中,拿來興建了港口。

    當然了,新汴港附近啥也沒有,不是說這裏條件不好,事實上其港口條件還是不錯的。因為地處巴拉那河下游的緣故,這裏河面開闊,水流豐沛,是一處天然河港。不,僅僅說河港可能還不夠準確,這裏其實是一個深水河港,一個可以停泊大型海船的深水河港!

    在後世的時候,阿根廷人其實也只是對薩拉特港稍稍疏浚,就使其達到了平均8.2米、最大超過10米的泊位水深,這是很多海港都達不到的數字。巴拉圭作為一個內陸國家,就在這裏租了一些河岸作為自家進出口商品的碼頭,而阿根廷也很善解人意地將這裏闢為自貿區,不收貨物的進出口成本,以免增加自己這個鄰國的外貿成本。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新汴港的條件其實是非常不錯的,東岸人建設巴拉那河以西的第一站選在了這裏,無疑是很有眼光的。

    可能會有人問,布宜諾斯艾利斯、羅薩里奧、聖菲的條件也很不錯啊,為何不去那裏開發?非要跑到荒無人煙的新汴港來折騰呢?好吧,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那就是東岸共和國畢竟還沒和西班牙人簽署正式的購地協議啊!雖然這會馬德里的卡洛斯二世陛下多半已經在換約文書上簽字了,但使者一天沒有抵達東岸,巴拉那河以西就一天沒有從法律上歸屬東岸。東岸人固然做了很多不要臉的事情,但這次他們決定要點臉,於是就決定先掩耳盜鈴般地不去碰已經有西班牙人殖民的城鎮,從渺無人煙的荒地開始搞,於是新汴港就這樣迎來了第一批的建設者。

    而新汴港的定位,基本上也已經設計好了,那就是食品和肉類的深加工,即東岸城市分類中的第六類:其他製造業城市。按照國家開拓總局的規劃,新汴港未來將依託其腹地較為豐富的糧食資源,發展包括磨麵業、碾米業、榨油業、釀酒業在內的諸多產業;他們當然還會依託草原上豐富的野牛資源——好吧,這不是長久之計,半捕獵半人工飼養才是王道——發展醃肉業、制皂業、皮革業等產業。

    總而言之,新汴港的定位是其他製造業城市,但偏重於農業這一邊,所出產的商品也是為了未來的超級都市、綜合性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而準備的。布城東岸人已經有了命名了,是剛剛辭世的王炎生前推薦的,就叫上海,一個與清國松江府下屬縣份相同的名字。不過這也無所謂了,東岸人是前宋苗裔,自然也可用得中國城市名字,並且這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新汴港首批計劃安置三千戶移民過來,其中超過一半是本土出生的國民,剩下一半則來自轉正非國民勞務工、遠東移民及快速獲得國籍的外國流亡家庭等等。因為一張白紙好作畫的緣故,東岸人吸取了早期城鎮發展規劃雜亂的教訓,他們決定對新占的拉普拉塔之地好好規劃,堅決不能重蹈覆轍。比如,目前新汴港的碼頭區在哪裏、商業區(縣城)在哪裏、工業區在哪裏、農村在哪裏、公路怎麼修建等等,基本上都規劃了個七七八八了。且這些規劃,基本上都留了一定的餘量,即考慮到了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後空間還夠不夠的問題,總體而言還是比較超前的。

    新來的三千戶移民並不將像以往那樣連人的住址、工作都規劃好了,東岸發展至今,已經比較講究人性化了,不再像以往那樣強迫人們從事某種工作,最典型的就是強迫人去鄉下當農民墾荒。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東岸政府第一次強調了「職業自由」原則,並將其寫進了法律之中。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以前東岸雖然也有農民出來經商、跑船,而將地租給別人種,但那只是政府不管而已,原則上來講農民是農民,工人是工人,涇渭分明的,不然也不會有田稅這個專門稅種了,其針對的就是農民階層。

    現在則不一樣了,法律中已經明確地規定「完全的職業自由」,即便是一個種田的農民,也可以申請營業執照去開商店、開企業,沒有人會再為此唧唧歪歪。當然這其中也不是徹底的自由,像醫生、藥劑師、律師等職業,仍然需要政府頒發的許可證,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從事的;另外像客棧、酒家、劇院、出版社的老闆,也必須持有警察局頒發的許可證——這其實都是很有必要的,畢竟這些要麼是需要一定資質,要麼是與社會安全相關,進行一定程度的管控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東岸政府這麼做也是有一定理由的。因為在一些外來移民居多的地方,尤其是偏遠的城市,傳統的思想仍然佔據着優勢地位。很多工匠存在着壟斷、排外的做法,未經他們認可的人甚至無法從事他們的工作。東岸政府公開這條法律,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任何工作,這是受政府保護的權利,以鼓勵民間各項產業的發展。

    來到新汴港的三千戶移民毫無疑問選擇農業的不會太多了,撐死了一半罷了。特別是那些出生在本土的東岸移民,他們在家庭里本身就是沒有繼承權的非長子,從小干夠了農活的他們中很多人不想再幹這個「沒有前途」的職業了。他們抱怨這個職業過於辛苦,收入卻不及預期,就連他們繼承了家產的兄長都有些不太情願繼續從事農業,更別說他們了。接受過粗淺的小學教育的他們,更中意一個政府職員的工作,至不濟,他們也想去商店裏從事商業工作等服務性工作。去工廠做工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可能需要一定年限才能學習到足夠的技能和技術,但勝在發展前景不錯,收入也較好。

    總之,種地是不可能的,只有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才會考慮!

    當然有人不願意種地,自然也有人願意種地了。這些人多是轉正的非國民勞務工,或者是來自遠東的移民。這些人來自傳統的農業社會,對土地還是較為看重的,因此對於能夠分得一份五畝的起始份地,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而且,他們也是真心愿意去墾荒種地,覺得土地比什麼都實在,比什麼都讓人感覺到安全。這些人,說實話才是墾荒的主力。

    而考慮到如今農村不願意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政府也在考慮是不是適時地修改一下政策,即原本個人擁有土地三十畝的上限是否需要破除了?這個政策,說實話在執行了幾十年後的當下,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當初是考慮到東岸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較低,給你太多地你也開發不了,同時雖然東岸地廣人稀,但土地兼併這事必須從一開始就立好規矩進行抑制,再加上政府手裏保留更多土地以出售獲利的因素,因此就定下了個人擁有三十畝耕地上限的政策。

    但現在東岸農業機械化程度與日俱增,使得個人耕作更多的土地成為了可能。再加上現在農業不景氣,農民收入普遍下降,且是持續多年的下降,農村願意種地的人已然不是很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確實也沒必要繼續墨守以前的成規,適當變通一下,將這個上限提高到一百畝,應該問題都不會很大。

    當然了,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業合作社的作用,就已經成了必然。否則的話,你就是給他們再多的土地也白搭,他們根本沒可能有效地進行開發,獲取收入。反而還要白白地繳納田稅,這可就不美了!

    有農業合作社出面採買種子、租賃機器、購買保險、銷售產品,農戶們的生產成本將會降到最低,這就節省了很大一筆錢了。而考慮到他們人均耕作的土地面積大大增加,這人均糧食產量肯定也是大大增加了,這同樣也是很大一筆錢。既開源,同時也節流,農戶們的收益想不提升大概都很難了。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不滿意的大概就是陸軍了吧。現在東岸陸軍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農家子弟,退伍復員後的軍人很多也都去了農村基層當官,這是他們最大的基本盤。如果農民的數量減少了,他們的影響力肯定會大大減小,這是他們所不喜歡的。

    不過他們也明白,這其實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阻擋的。因此,據說現在陸軍已經開始到城市裏發展影響力了,尤其是鐵嶺、平安等重工業城市,他們招收了很多煤礦、鋼鐵工人子弟入伍,未來大概就是這麼個玩法了,應該也是不錯的兵源了。

    這次首批來到新汴港的這一波三千戶移民,據估算大概會有超過一千戶從事農業。他們將分散到距離規劃中的縣城不算太遠的近郊農村進行安置,同步跟進的除了東岸農業銀行、國家開拓總局的官員外,同時也有陸軍。

    東岸農業銀行向農戶們提供種子、家禽(畜)乃至現金低息貸款,國家開拓總局幫助他們建立農業合作社,普及合作社的好處和運行機制。至於陸軍嘛,則將會派一些傷退的老兵和下級軍官,到這裏來建立在鄉軍人會,然後撐起民兵的培養和訓練工作,同時增加這些移民的凝聚力。

    而上述這些舉措,其實都是未來東岸人開發拉普拉塔地區的農業工作的標配模板。這些無疑需要招收大量的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毫無疑問一切都是值得的!儘快讓移民們熟悉、安頓下來,就能儘快為政府創造價值,就能儘快推動社會的發展,這一點,政府上層還是很清楚的。



第三百八十五章 開發浪潮(一)  
孤獨麥客作品:  晚唐浮生  晉末長劍  
類似:  櫻花之國上的世界末日  星辰之主  帶着農場混異界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360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