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廣東調停(二)(1 / 1)
「轟!轟!轟!」珠江河面上,「阿穆爾河」級內河淺水炮艦一通亂射,將諸多4磅、8磅炮彈打在了一艘小木船上,然後成功地迫使其停了下來。隨着東岸水兵端着步槍上了船隻,將這艘船連同上面的貨物作為戰利品全數扣留時,船主的臉色已經陷入了一片絕望之中,整個過程活脫脫就像過去幾個月內廣東的局勢一樣。
是的,廣東地面上爆發的這場由二李爭位——好吧,說爭位可能有些不準確,說兼併戰爭可能更準確些——而導致的戰爭,在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因為東岸人的暴力介入,目前已經有了消弭於無形的趨勢。
就在本月(3月)上旬,南明惠國公李元皓正式派出威望素著的老臣、新泰侯郝尚久,來到了海珠島的一座天尊道觀內,與東岸方的湯墨羽少校進行談判。談判的主要內容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要求東岸人從廣州近郊退兵,然後交還被佔領的佛山鎮、順德縣、香山縣等地,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是的,沒錯!什麼都沒有!既沒有要求東岸人賠償損失,也沒有要求東岸人保證什麼,就是簡簡單單要求他們退軍了事,簡直就是弱爆了!
當然這也和如今雙方所面臨的局勢有關。藍飛中校率領的4500餘名士兵已經抵達廣州近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後勤充足的他們,在規模不大的野戰中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遠超李元皓軍隊射程的火槍和大炮,超高的火力投射密度,再加上起着黑水大馬的千餘騎兵,幾千人規模的情況下,還真沒人能奈何得了他們,基本上都能戰而勝之,且傷亡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可見雙方的實力差距。
也就是說,除非李元皓調集數萬大軍,層層推進圍剿,不然怕是很難奈何得了這支東岸軍隊。可問題也在這裏,現在的李元皓,從哪裏調集數萬人馬來圍剿這支頂在廣州城腰眼上的東岸軍隊?想來想去,也只有從潮州一帶撤軍了,舍此別無他法。
而李元皓確實也是這麼做的。雖然城外的那支東岸軍隊與廣州城還隔着河,但難保什麼時候他們就會大舉渡河,騷擾起廣州的核心區域起來。也許這夥人沒有辦法打進廣州城,但在野外四處剽掠的話也是很讓人頭疼的,更影響他李元皓的威望,因此必須儘快予以制止。
可讓東岸人退兵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藍飛中校這廝也是在本土、南非、歐洲都打過仗的老油子了,對形勢的判斷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再加上裝備和兵種上的優勢,心中根本不認為李元皓手頭那些蝦兵蟹將能將他怎麼的了。也許全火器裝備的連州新軍是個麻煩,但人家不是還沒來得及撤回來麼?所以,這廝現在就坐鎮佛山,一邊將這裏已經規模的冶鐵、鑄炮產業的機器、人員全數搬走(當然是上強制手段了),一邊不斷派出騎兵打探消息,威嚇鄉下的大戶送錢送糧過來,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李元皓也不是沒派人到藍飛軍中要求退兵,但根本沒有任何效果,沒奈何之下只能轉到海珠島這邊,打算讓湯墨羽節制一下藍飛,讓其儘速退走。姑且不說湯墨羽他一個少校如何節制中校,單就他本人的意願來說,也是要等達到目的後才會撤兵的,即李元皓至少要保證與潮州總兵(李成棟病逝前上表昆明朝廷並獲得了批准)李元胤之間的和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商業上的條件。不滿足這些的話,他也不會答應現在就撤兵的,這是很明白的事情。
因此,在郝尚久一過來的時候,他就明確說明了幾個條件:「一、即刻從潮州府退兵,與李元胤修好,雙方再不相攻;二、解散連州新軍內的葡萄牙、英格蘭顧問團,由東岸方面派出經驗豐富的軍官對其進行全面改革、管理;三、將廣州市舶司交給東岸方面管理,東岸人在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後,剩餘部分存在台灣銀行的專門賬戶內,以便隨時採購軍械、戰馬等物資裝備新軍;四、租香山縣予東岸方,期限為五十年。」
這幾個條件,即便郝尚久一把年紀了,早就修煉得喜怒不形於色,也聽得有些吃驚:這東國人哪是來調停的啊,分明是逼宮的啊!如此看來,這位湯站長倒是好大胃口,比那位藍軍門黑多了。
「退兵之事好說,惠國公本就已打算與潮州總兵罷兵息戰了,相信潮州李總兵也會答應此事,福建鄭氏可一直對潮州虎視眈眈着呢。」郝尚久在沉吟了許久後,才說道:「解散連州新軍顧問團之事,老夫怕是做不了主,得上稟惠國公定奪,但以惠國公對連州新軍的重視程度來看,怕是不太可能,湯站長也不要過於為難惠國公了。」
「至於廣州市舶司之事……」說到這裏,郝尚久也苦笑了一下,然後道:「貴國海珠島商站立在這裏,這市舶司交不交予你們,區別很大嗎?」
郝尚久這番話說得其實蠻實在的。大家其實都很清楚,如果東岸人沒有介入這場廣東內戰的話,也許這場戰爭還有得打,不光二李的軍隊在廝殺不休,福建鄭經的人馬應該也會打着援潮的名義殺進來,順國方面會不會出兵韶州則很難說,但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東岸人的及時干涉,才險而又險地將一場可能綿延數府、捲入數百萬人的戰爭給消弭於無形之中——當然目前來看還得再將躍躍欲試的福建鄭氏給「勸」回去,目前海軍方面和台灣銀行已經在行動了。
郝尚久後面又提到了連州新軍顧問團的事情,指出這支部隊是李元皓的命根子,也是他能夠坐穩惠國公位置的根本,因此絕不可能將這支部隊交給別人折騰。那些葡萄牙、英格蘭顧問,都是他多年來通過外洋商人想盡辦法僱傭來的,多是有經驗的老兵或軍官,在建立這支新軍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這些人的存在,還是一個與外國商人的紐帶,能夠幫助廣州方面維繫一種對外貿易聯繫,這對於惠國公來說同樣很重要。畢竟,無論是李成棟還是李元皓,都不想讓廣東的對外貿易命脈操於東岸一家之手,尤其是至關重要的外國軍事技術和裝備的引進。
因此,郝尚久剛才就委婉地點明了,李元皓怕是不可能答應這一條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這簡直是太阿倒持之舉:那些英格蘭人、葡萄牙人李元皓能控制、能收服,因為他們可以說是無根之萍,但換成東岸軍官顧問團試試看?
與這件涉及到原則的事情相比,廣州市舶司的事情倒顯得沒那麼重要了。說句不中聽的話,當年東岸人設立了海珠島商站,並重新整修了亞娘鞋炮台之後,這珠江入海口一帶基本上就東岸一家說了算了。任何想要前往廣州進行貿易的外洋船隻,基本都要先取得東岸人的許可,這才能夠成行——從這些年執行的情況來看,基本也是如此,除了少數經東岸人允許進入廣州進行貿易的英格蘭、葡萄牙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外,廣州港絕大多數的對外貿易都被台灣銀行給把持了,大量經內陸省份運來的茶葉、生絲、錦緞、瓷器及其他特產商品,均被迫在海珠島商站進行交割,大量利益被東岸人奪走,廣州市舶司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也許有些過分,但肯定是大受影響的。
所以,這次東岸人提出全面接管廣州市舶司的事情,郝尚久也只是略微想了想,絕對問題應該不是很大,對廣東方面影響是有,但絕對沒有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大不了,以後再想辦法與外洋商人們商談,將貿易地點定在別的什麼港口就是了。廣東那麼漫長的海岸線,東岸人才幾條船,能封鎖得了所有海岸?吹牛吧!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郝尚久沒有提,那就是有關租借香山縣的事情,他覺得不是很好辦,倒不是因為捨不得,而是顏面上的事情。
說起這個香山縣呢,其實早就在東岸人的控制之下了。這個縣不但有東岸人的台灣陸戰營租借的一大塊訓練基地,同時也設立了一個物資轉運倉庫、一家部隊醫院和一個小型船舶修理機構,人員亦是不少,早就在東岸人的控制之中了。當地的知縣一直也十分知趣,明白自己只是個橡皮圖章的他非常配合,對於東岸人的各種要求從來沒有拒絕,相當幫忙。
這次東岸人提出將香山縣整體租借過來五十年,料想在當地應不會有什麼大的反對聲音。唯一的障礙,應該就在惠國公李元皓這邊了,他新近上位,執掌權柄還沒多久呢,竟然就要「割地」,這對於他的威信可不是什麼好事,因此郝尚久剛才就沒有提這個事情。
不過,此事他不提,湯墨羽卻不打算放過,直接又提醒了他一遍,要對租借香山縣一事給出個明確說法出來。郝尚久拗不過,最後只能無奈地表示,租借一事還需從長計議,或許明面上不可,但香山縣暗地裏一應大小事務,「悉遵東朝之法」。
湯墨羽對這還是有些不滿,不過也知道這大概是他們的極限了。他開的這四個條件,本來就是漫天要價的,且並不具備一定能讓對方屈服的絕對性優勢。人家李元皓也不是傻子,手底下自然也有能人為他參謀,知道東岸人所求的不過是廣東地方太平,各實力之間互相平衡罷了。真要鬧僵了的話,難道李元皓不會與福建鄭經聯合起來,將事情徹底搞大麼?
鄭經那頭餓狼,只要許以潮州府這個厚利,肯定會直接背盟,與李元胤廝殺起來的,而這難道就是東岸人想看到的事情嗎?要知道,福建可不像廣東這樣好干涉,鄭氏集團從前明時代就自成一體,經過鄭成功嘔心瀝血的經營之後,目前海陸軍的規模都相當可觀,且原本令人詬病不已的陸軍戰鬥力也有所改觀(此事尚存疑,因為沒人證實過),東岸人在當地也沒什麼基礎,更談不上有人帶路,因此鄭氏其實並不怎麼畏懼東岸人。而他們一旦決意進軍潮州府,擴大地盤的話,東岸人拿什麼來遏制他們?
因此,儘快平息局勢,才是東岸人應該做的,而不是提一些非常苛刻的條件讓惠國公一怒之下終止和談,直接與鄭經合作,那樣事情可就複雜化了。
郝尚久當天下午就返回了廣州城,與李元皓商議去了。而在他走後,湯墨羽少校也沒有停留在海珠島,而是坐船前往了珠江南岸,到佛山鎮的軍營里找到了藍飛中校,與他進行了一番緊急磋商,內容同樣是有關廣東局勢的。
藍飛中校這個時候也已經得知了潮州那邊的局勢,知道福建鄭氏對這裏垂涎不已。而之前因為勢單力薄的緣故,潮州總兵李元胤又和鄭經勾勾搭搭的,甚至還暗地裏結了盟。但這鄭氏狼子野心,又豈是好想與的,李元胤與其結盟,無異於與虎謀皮!現在湯墨羽擔心鄭經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把持不住,直接出兵潮州府——這還是名正言順的,以幫助盟友的名義——將水徹底攪渾。
藍飛也覺得鄭氏這麼做的理由很充分,故很快就同意了湯墨羽提出的儘快平息廣東局勢,讓鄭氏沒有藉口進兵的意見。當然了,光這一條還不夠保險,還是得派人上門交涉,不然鄭經這種人又焉會放棄嘴邊的肥肉不吃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嘛。而這事,當然就要看海軍和台灣銀行的艦隊給不給力了!對付鄭氏這種海上起家的勢力,還是這些最管用,雖然東岸人在遠東的海軍力量看起來還略有些單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廣東調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