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第49章 制度(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萬事開頭難。

    以無賴著稱的劉邦開始了他的治國之旅,皇帝這份職業的歷史並不長,劉邦算是第三個找到這種工作的人。

    到底會做成啥樣,劉邦自己心裏都沒底。但他很清楚一個道理,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無論如何不能得罪。

    劉邦是從老百姓走出來的,很了解勞動人民的想法,小小老百姓,只要有塊地種,不愁溫飽,負擔不重,是斷然不會造反的。

    為了恢復生產,劉邦下詔大赦,曾經做過包括正在做盜賊,土匪的人統統無罪,只要回原住地統統發給田宅。官員對暴力抗法的人要本着說服教育為主,威嚇利誘為輔,動口不動手的原則文明執法。對於曾經有爵位的要恢復爵位,沒爵位沒戶籍的要恢復戶籍。

    劉邦的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背井離鄉,聚眾為匪的人們在新政府的號召下陸陸續續返回家鄉,以百倍熱情參加新國家新社會的建設。為了增加勞動力,劉邦下令裁撤一些軍隊,被裁撤的士卒被遣散回鄉。

    如果你是一個關注漢朝歷史的人,你會碰到一個反覆出現的詞,漢承秦制。

    秦朝是個短命的王朝,它出台過很多****,但無可否認秦朝對歷史的巨大貢獻。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

    漢初的文武大臣,大多出自社會底層,在治理國家之上毫無經驗,因此只能照搬秦朝的制度,嚴格來說,秦朝的制度相當的先進,只不過被一群窮奢極欲的人給踐踏了。

    有鑑於秦朝的暴興暴亡,在政治制度上,漢朝並未沿用秦朝的全面郡縣制,也沒採用周代的完全分封制,而是實行王國郡縣並行的雜合制度。一國之內,既有王國侯國(徹侯的封地),也有郡縣,而王國可以跨郡,地位在郡之上,郡下設縣,侯國。大縣稱令,小縣稱長,縣下有鄉,鄉下面是里,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每十里設一亭作為維持地方治安,上傳下達的機構。

    再來說說漢朝的官位制度。

    漢朝的官制基本上沿用秦朝秩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包括百官之首,管理國家政事的丞相,掌軍隊的太尉,管監察的御史大夫。九卿有管宗廟祭祀的奉常,管宮殿警衛的郎中令,管宮門守衛的衛尉,管御用車馬的太僕,管刑法的廷尉,管民族事務的典客,管皇族事務的宗正,管財政的治粟內史,管山海湖澤的稅收及皇室生活採購的少府。

    各部門長官配有輔官,稱之為各曹,有司。官位以石(dan)來表示品秩。石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為一百二十斤(約現在四十一公斤)。

    漢朝秩祿可分為四大等級:比二千石以上,比六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下。除三公外中央要員及郡守屬於第一等級。

    三公,諸侯王不在秩級之內,三公號稱萬石,月俸三百五十石。諸侯王,徹侯則直接在封國內收稅。

    雖說用石數表示品秩,不過發俸祿時不全給糧食,而是錢穀分給,這是一項很人性化的俸祿制度。漢代前期,王國可以私鑄銅錢,導致銅錢泛濫,時不時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此時發穀子倒很實在,在最壞的情況下,至少可以保證各級官員能填飽肚子,有力氣幹活。

    按錢發俸的時候,谷錢之間的換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當糧食價格上漲的時候,官俸實際上在貶值。

    西漢時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約十錢。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約七十萬錢,縣令月俸七萬二千錢到十四萬錢不等。

    而在明清,一品大員年俸不過一百二十四兩銀合十八萬六千錢而已!

    由此可見,西漢的官俸十分豐厚,所謂********,漢代的吏治比後代要好,不是沒有原因的。

    再來說說漢朝的爵位制度。

    漢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位,與秦朝不同的是秦朝的爵位是賞給有功之人,而漢朝得到爵位不一定要什麼功勞。打個比方說,就算你天天在家裏蝸居,某天突然外面一陣敲鑼打鼓:天干霧照,天子賜民一爵。那你得趕緊出去,否則要吃虧的。

    民爵這東西老百姓並不稀罕,但得到爵位的時候大家仍然會很高興,因為賜爵的同時往往能分到些豬肉,布匹之類的生活物資。

    漢朝的爵位分為吏爵,民爵。這種爵位叫作賜爵。在家裏睡大覺都能得來的爵位是民爵,聽者有份,除了好聽點實惠不多。

    諸侯王,徹侯不屬於賜爵,屬於封爵,封爵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有封地,能置官署,爵位世襲,衣食租稅。王爵起初封給異姓諸侯,後來只能由王室子弟獲得。


    同時,皇帝們為了不虧待自己的女兒,給她們封地,叫作湯沐邑,除了地方小外,其他一切權利參照諸侯國。

    民爵從一級到八級有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獲得民爵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大事發生,比如皇家人的婚嫁,太子登基,災荒,祥瑞等等,當然最終取決於皇帝施捨的衝動。

    吏爵包括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獲得吏爵主要憑藉軍功政績,所以普通老百姓是無法獲得吏爵的。

    民爵吏爵都是爵位,但待遇卻天差地別。四級民爵可以免除部分勞役,五級以上沒事可以咋呼幾下,好處不多。吏爵好處就大的多了,有減罪,贖罪,免役,甚至有時能抵扣個稅等等。

    正常情況下,民爵不能升為吏爵,高過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有人混了一輩子,運氣好混到第八級,若剛好再趕上皇帝賜爵,原本加一級變成第九級,升為吏爵。但可惜的是,天下沒這麼好的餡餅,統治階級早就想好了對策,他們規定,對不起,衣食父母,多出來一級要麼轉讓給親屬,要麼就當沒這回事。八級封頂,多退不補。

    同時,官府禁止任何私人轉賣爵位的業務,所以老百姓也不能通過賣爵來獲利。

    獲得爵位還有另一種途徑,買爵。只要有錢,又有給家裏增些門面的欲望,那就可以花錢去買,不過到後來,爵位泛濫到沒人願意買。

    現在要說起賣爵,很容易聯想到賣官鬻爵這個貶義詞。實際上,連在一起是貶義的,單獨來看鬻爵無所謂好壞。它就像國家發行的國庫券,國家為了集資搞建設賣榮譽。只要不賣官,對國家是沒有壞處的。現在的人買國庫券是為了獲利息,而只買爵不買官的古人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漢文帝首開賣爵先河,實行入粟拜爵。而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明碼標價,一手交錢,一手造冊。

    當然,在和平盛世,賣爵這項業務的開放並不是永久的,它取決於皇帝的腰包鼓不鼓。

    漢朝確立了農本困商的政策,也就是重農抑商的政策。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商人不勞而獲,是奸猾之徒。劉邦因此也立下商人不能做官的祖訓,這成了以後數千年的第一大經濟政策,直到清朝這項政策才被紅頂商人給突破。

    另外一項值得關注的制度,是漢朝的禮儀制度,話說起來,禮儀制度的創立還頗費周折。

    劉邦是個豪爽之人,初登帝位,嫌秦朝禮儀制度繁瑣,乾脆全面廢止了秦朝的禮儀,大家見面跟瞎混的時候一樣嘻嘻哈哈,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劉邦在洛陽南宮忙活了幾個月,各項政策頒佈下去,有了奇效,他總算可以抽空宴請群臣。

    功臣宿將們大部分都是粗人,幾碗酒下肚,有的捲起袖子,高聲吆喝,開口閉口老子當年打哪裏的時候,說到高興處,拔出佩劍,比划起來,有的說到傷心處,竟嚎啕大哭。劉邦見群臣東倒西歪,各顧各的說話。

    原本劉邦本人也是個酒鬼,年青時縱酒發瘋的的事情沒少幹過,但此時此刻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他心裏面開始有很不舒服的感覺,他皺了皺眉頭,但沒說什麼。

    雖然劉邦只是皺了皺眉頭,但有人卻察覺到了他的異樣,他敏銳的發覺自己的機會馬上就要來了,這位仁兄正是叔孫通博士。

    他雖然從劉邦的皺眉中看到了信號,但他沒有急於進諫,新王朝千頭萬緒要忙的事情多了,這些功臣武將包括劉邦經過九死一生才打下這江山,早就憋不住想放縱一下,現在去進諫,說不定擾了他們的興致,只有當劉邦忍無可忍的時候那才是自己大幹一場的時機,只要到那時候自己的價值才能體現,所以,他決定繼續等待。在等待中他也不是無事可做,他一直在醞釀着新王朝的各項禮儀制度,就等着劉邦很不爽的時候一聲令下了。

    果不其然,一年之後,劉邦再也忍無可忍,大臣們每到朝會就吵吵嚷嚷,縱酒爭功,他這個皇帝一點威儀都沒有,哪怕拍桌子,瞪眼珠子,那般功臣武將們沒當回事,喝口酒照樣上火,上了火直接找人對罵,罵不贏的直接把衣服撩開露出傷疤,數給別人看。每每眾將吵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劉邦的臉色就變得很難看。

    叔孫通見機會到了,適時地建議劉邦下令着手制定新朝禮儀制度。逍遙散漫慣了的劉邦這時也迫不及待的批准。

    叔孫通得了令,便馬不停蹄跑到魯地徵召儒生演練朝儀,其中有兩個儒生很鄙視叔孫通的四處投靠的行為,寧死不去。叔孫通只扔下腐儒兩個字。注意這兩個字,以後死讀書的書呆子一般會被這樣罵。

    為了創造一套既不繁瑣又能體現皇帝威儀的禮儀,叔孫通參照古禮包括先秦禮儀,用一個月時間打造出了華夏沿用數千年的一套禮儀制度。

    公元前200年,長樂宮落成後,漢朝再新年朝會上首次使用叔孫通創造的禮儀制度,收到了奇效。朝會上,大臣們無不畢恭畢敬,有踏錯步的,做錯位子的,排錯順序的,大聲喧譁的,都會被趕出宮門。

    劉邦很滿意,他第一次感到了做皇帝的威嚴。叔孫通因此被任為太常,他的弟子都被任為郎官。

    應該說,對於漢文化的發展叔孫通可謂居功至偉,他所創立的很多禮儀制度我們至今還在沿用。

    比如現在常說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們的漢朝老祖宗就給規定了標準,按漢朝的標準去學保證正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49章 制度  
墨如楓作品:  
類似:  悍卒斬天  諸天萬界之大拯救  重啟全盛時代  百鍊飛升錄  神級插班生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漢朝舊事"
360搜"漢朝舊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