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明燈台(1 / 1)
尚山巍峨濺古。。。若屏風,隔絕風雲!與,阻攔冷熱翅智。旺遼,之兩側,一為冰冷高原戈壁,一為群山環抱的天府。
正是一山之隔,便是兩重天際。截然不同。
無論是群山環抱中的天府之國,還是冰冷霜寒的高原人家,每日一抬頭,皆能見得這山脈連綿起伏,屏風阻隔,卻見不得,在那高不可攀的山體上,猶自有一條崎嶇山路,攀爬在山體上,艱難地溝通兩地。
那條山路,正是一條自古商道,不知幾代人,多少性命,方才在這吞噬人性命的高山峭壁上,生生鑿出的。
山巒兩側商民。便是通過此山路。溝通有無,往來商貿,依商品名之,多稱其為茶馬古道。
也就是一稱呼而已,「茶馬」二字或者貼切,那一個,「道」字,則純屬朝臉上貼金了。
牽着馱馬,運着貨物,走在這條山路上。可見一側懸崖,萬丈深淵。有溪流潺潺之聲,依稀傳來;另一側,為山體峭壁,巍峨屹立,仰的脖子酸疼,亦見不得頂,但見仿佛山橫處,儘是皚皚白雪,反射日光。直欲刺瞎人的眼睛。
環境是如此的險惡,道路更是不堪。
茶馬古道,蜿蜒曲折,繞山而上。不需細看腳下,就不難知道,這條小路,分明是小半為青石階梯,大半為馬蹄踐踏而成;半為人道,半為獸途。
若逢得雨後行走,彩虹雖美。山路更滑,一個不留神,連人帶馬。滑落懸崖,良久良久,慘叫聲不散,滲人至極。
此時正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個男子,孤身一人,無馱馬貨物,拾階而上,沿着茶馬古道前行。
男子不着冠冕。一頭烏,兩鬢斑白,皆披散在肩上。在這清新的空氣中,隨着微風揚起,倒也愜意。
他的身上衣裳,不過粗布青衣,不帶華彩,不掛配飾,任何人都可穿得,且就單薄一件,在颯颯山風中,竟是不覺寒冷。
披、青衣,還算情有可原。並不罕見的話,再望下看,就能讓人大吃一驚了。
這名男子,竟是不着鞋襪,連草鞋都沒一雙,就這麼赤着雙足,丈量天下。
一步一步,不急不緩,在這山風一大。幾乎就要將人吹下懸崖的茶馬古道上,此人走得甚是穩健,甚至給人一種肅穆之感,好像他經行的地界,不是黑山白水的艱險,而是富麗堂皇的皇家宮廷一般。
就這麼走着,不知過了多久,前方一轉折小道陡然寬敞,眼前豁然開朗。
這是一處轉折處,寬敞地,連接前後兩條古道,再往下,便是好走的石道,且懸崖至此止,除卻匪徒野獸之外,再無其他的險阻。
長年行腳商販,每一到此,定然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整個人放鬆下來。
一到這裏,就意味着路已經走了九成了。這不,若是站在一旁青石上望去,甚至可見得天府之國內,一繁榮的商貿重城。
過得艱險的茶馬古道,一路緊張,見得這一幕,簡直有重回人間的。
不知哪代酸人,以此處特殊之處。在一旁的山壁上,刻下了「明燈台。三個大字,以名之,想來存的是「千年暗室,一燈既明」之意。
真說起來,那字並不如何,僵硬而匠氣。尋常教諭見得,也會不屑一顧,並以教出這等學生為恥。
這本是卓理,若是讀書有成。又豈會走上這條將腦袋掛在馬脖子上的茶馬古道行商路呢?若不走此路,又怎會明白行腳商在到達此處時的那種如獲新生的感覺?
商人們不懂什麼典故,只知道到了此處,真有眼前一亮,見得明燈之感,故此多用其名,「明燈台。三字。可說是在商人中聞名遐邇。
「明燈台?!」
「倒是好名字!」
那粗布青衣赤足的男子,顯然不是行商中人,還饒有興致地望了石壁一眼,贊了一聲。
也正是在觀看石壁之時,頭仰起,風吹,露出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龐,清晰無比。
「張凡!」
若是有熟識之人,簡直就不會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那個華服冠冕。威勢迫人的東華真人,竟會是如此模樣,行於路上。
默然少頃,張凡忽然轉身,踏上青石,一腿豎着,一腿盤下,坐於石上,仿佛疲倦不堪,下巴點在膝蓋上小憩。
他,是真的累了。
行走天下,捨棄一切,僅以本心觀之,本能行之。
一路上
曾見山火蔓延。百獸眾生亡命奔逃,唯恐慢了一步,便遭火厄;
曾見海底之下,地涌岩漿,煮沸大海,億萬生靈浮起,入目皆是魚肚白;
曾見城鎮大火,數萬黎民。數代積累,一夜而毀,再無遮雨之片瓦。無果腹之餘糧。更有焦土之上,那難辨的親人屍骨;
曾見經年不雨,赤地千里,江河枯竭,大地龜裂,生民易子而食,草根樹皮亦為
還有很多。很多,,
沼澤上有沼火,亂葬崗有陰火。火山口有地火,甚至是人身,亦有
火。
無窮無盡,諸般火焰,以各種方式。無數生靈的悲哀為祭,展露着毀滅的威能。
「火的毀滅啊!」
一聲幽幽嘆息,迴蕩於明燈台上。又飄忽不定,不辨何人出,恍若是山風,自遙遠的地方傳來。
火的毀滅之意童兒第一次為火灼燒到手指,便清楚,就明白,懼之,志之!
可是不走過這些地方。親眼見得毀滅起沒,生靈在其豐的掙扎與不幸。就不知,火之毀滅,何其的恐怖。
這便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了。
火之毀滅,就是如此,若是換成尋常修士,到了這一步,就已是足夠了,神通道法,說到底還不就是為了毀滅嗎?
不過張凡知道,他的道不在這裏。或者說,不僅止於這裏。
在鍊氣期時,他就明白,太陽之火。與尋常火焰的不同。就能說出:「有萬物生滅在其中,是寂滅之力。也是創生之功。」這等話來。
若是論道,他更可娓娓道來,也可酒滔不絕,能將人辯得無言,慚愧退下。
按箍,理解似乎是夠了,明了了,也透徹了。
但是,他悟了嗎?
沒有!
知道,與明悟,完全是兩回事,兩種概念。
到了真正走上元嬰路,依着大地脈絡,隨意而行,感悟天下之火。尋找自身之道時,他才徹底明白。自己欠缺的是什麼?多出的又是什麼?
欠缺的是明悟!多出的知識!
前世佛家有知見障一說,知識多,懂得多了,能隨口描繪出某一個。境界,明一切方式,甚至熟悉所有的細節,仿佛什麼都知道了一般。
但這些,都不是自己的體驗。
在這明悟之時,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難以明心見性,需得大契機,大機緣,才能遺忘知識。換的明悟。
回頭想來,當年所謂的對太陽的理解。對金烏的理解,何嘗是自身的理解,不過是他人窠向罷了,可笑自己當年還沾沾自喜。
如泥雕木塑一般,張凡就這麼坐於青石之上,一坐,便是三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所有的一切,來往的行商,皆不曾擾得他半點思緒,讓他移得分毫位置。
就在他仿佛要這麼永遠地坐下去的時候,一個溫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年輕人,不要泄氣,路還很長很
說着,那人將擔在肩上的擔子放下。取出馬扎子坐下。
看他的樣子,分明是將張凡看做了某些生意失敗,進退維谷的小商人。
這幾日來坐在此處,這還是第一個人開口跟他說話之人,便多看了兩眼。
這一看,到看出了些趣味來。
這人是個中年清雋的男子。滿臉的書卷氣,似是飽讀詩書,扁擔上掛着東西並不沉重,卻讓他腰酸背痛。幾乎直不起腰來,可見不是干慣重活的人。
可他現在所做的事情,卻與他的形象大相徑庭,也引起了張凡的興趣。
架鍋,添材,點火,煮水,放入一袋綠豆,摻入幾味藥草」
忙活了半天,蓋上鍋蓋,中年書生長出了一口氣,對着張凡和藹地一笑,從懷中掏出書冊、筆墨,或是翻再,或是記錄,口中時而念念有詞。時而擊節讚嘆,旁若無人,自在幸福。
看到這裏,張凡一笑,緩緩收回了目光。
從這個中年書生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某種純粹與幸福,不過卻與己無關,很快,又陷入了那種物我兩忘的沉思之中。
雖然如此,但與前幾日,卻多少有些不同,他的眼角餘光,下意識地將這個中年書生納入視線中,沒有原因,不過直覺。
半天的時間過去異
這半天中,共有三路駐隊路過這明燈台,每當駭鈴聲響起時,中年書生總是第一時間將注意力從書冊上拔出,開鍋,盛起,然後直接招呼那些行腳商人前來休憩品嘗。
一路艱難。在此重現天日,明燈引路之時。有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綠豆湯下肚,解乏至極,不亦快哉。
這個中年書生,做這事顯然不是一天兩天了,過往商人也明其意,根本不需多說,喝上一碗綠豆湯。便講上一則故事,或是軼聞,或是親身經歷,或喜或悲,盡數被中年書生,錄於紙筆。
人已散盡,中年書生眉飛色舞地捧着書稿,斟酌吟詠着,煮上下一鍋。等着了另一撥,樂此不疲。
看着這一切,張凡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似乎有什麼東西,明明就在眼前。卻又一時捕捉不到。
第八百一十九章 明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