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第八百零四章 靖難之始(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嚴格來說,削藩並不能算是個餿主意,因為朱棣同志造反成功,上台之後,削藩削得比大侄子還狠呢。

    永樂大帝胡蘿蔔加大棒,一套組合拳,把各位藩王削得抱着腦袋挨錘,直接從藩王守大明,削成了大明養豬場。

    所以事實證明,沒有良好的執行能力,好主意也會變成餿主意,例如朱允炆的削藩。

    而有了良好的執行能力,餿主意都可能變成好主意,例如霍去病,聽了嚮導的餿主意迷路了,都能將錯就錯摸到匈奴的老窩,把悲催的事變成大功勞。

    靖難之役,在歷史上實在太有名了,大家想必也看過很多次了,這裏就不多水了,只說與眼下蕭風話題相關的部分。

    關于靖難之役的合理性,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很多人以為朱棣起兵造反肯定是不佔理的,但其實他還真的是師出有名。

    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之後,最擔心的一件事兒就是有人惦記着他老朱家的大明,搞不好會被不姓朱的人搶走。

    這也不怪老朱擔心,畢竟歷史上出過曹丕,也出過司馬懿,出過許許多多這樣的風流人物和下流事跡。

    所以老朱想了個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子孫們到各地封王,並且給他們配備兵馬,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戰鬥力。

    這叫什麼,這叫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我老朱家的蛋放在全國各地,哪個權臣有本事能一下全打碎?

    想想看,如果當初曹操的子孫們在大魏朝的全國各地有好幾十個,每個手裏都有兵馬,司馬家的人敢動手嗎?

    而且這些王爺們,可不光是防範權臣謀逆的,他們的兵馬本身也是守衛邊關的重要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也有官員勸過朱元璋,說藩王們的封地太大,兵馬太多,搞不好會出亂子,建議他削藩。

    這位有識之士是山西平遙的一個訓導官,叫葉伯巨。老葉忘了官場上的一個常識,就是當多大官兒,操多大心。

    老葉的官不大,操的心不小,而且還是直接指責了老朱最引以為傲的天才主意,老朱勃然大怒,直接把他關進大牢,一直關死了。

    多年以後的靖難之役,可能讓人們覺得老朱不聽老葉言,吃虧在眼前,可人們其實沒想到一個問題。

    朱元璋是什麼人?他從一個要飯的乞丐,一直當到皇帝,他的心眼兒,會比任何人少嗎?

    別人都能看到的問題,他會看不到嗎?凡是這麼想的人,一定是根本就不了解朱元璋。

    就像現在震驚的老拐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不可能的,寧王謀反,被抓捕回京,街頭凌遲。你說他們是寧王的孩子,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而同樣震驚的嘉靖就沒有開口質問,因為他也姓朱,他很了解姓老朱家人的想法。

    朱元璋寧可給當皇帝的子孫留下藩王作亂的隱患,也不願削藩,就是因為他關注的重點不在於哪個姓朱的當皇帝。

    朱棣殺了朱允炆,或是朱允炆殺了朱棣,都不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事兒。重點在於,皇位上坐着的人,姓朱。

    寧王謀反,被武宗凌遲。但寧王起兵謀反,就和當年的朱棣一樣,未必就師出無名,只是朱棣贏了,他敗了而已。

    當然,為了不讓朱允炆被叔叔們欺負,朱元璋還是做了一些防範措施的,給藩王政策打了幾個補丁。

    例如親王的兵馬不得超出限定數量,親王之間不許互相來往,非召不得出封地,否則以謀反論,天下共擊之。

    看看,這補丁打的,簡直是補丁摞補丁,八零後出生的,估計都沒見過有這麼多補丁的衣服!

    按理說有了朱元璋打的這麼多補丁,朱棣要想起兵謀反,兵馬肯定不夠,而且肯定沒人支持,還會被天下共擊之。

    可事實上,朱棣最後不但湊出了十萬大軍,也並沒有被天下人共擊之,從頭到尾,很多人都在觀望。

    這個奇葩的結果,其實來自於朱元璋打的另一個補丁——王爺們擁有靖難的權利。

    朱元璋既然對藩王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防司馬家族的粉絲,那麼他自然不會讓分散在各地的這些雞蛋毫無作為。

    所以,他在給藩王政策打的那麼多補丁上面,又加了一個補丁,並宣佈這個補丁的優先級高於之前的補丁。

    若是朝中出現司馬家一類的奸佞權臣,威脅到了老朱家的皇帝,那麼各地的王爺有權起兵靖難。

    這樣雖然有可能逼得奸佞權臣狗急跳牆,打碎老朱家的皇帝這個大雞蛋,但無所謂,外面還有那麼多雞蛋等着上位呢,最後皇位上的雞蛋仍然姓朱!

    然而朱元璋又擔心這一條規定被子孫們利用來作亂(事實證明他想得沒錯),趕緊又打了個補丁。


    靖難不能隨便靖,必須皇帝召喚才行。而且靖難成功,剷除奸臣後藩王要在五日之內離京,不能賴着不走!

    事實證明,老朱同志最後打的這個補丁,實在是不太結實,以至於最後終於沒能蓋住其他的補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棣利用了靖難這個補丁,宣稱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是奸臣,建文帝已經被蠱惑控制,十分危險。

    所以自己作為老朱家的子孫,要挺身而出,清君側,靖國難,為了老朱家的利益而奮鬥!

    至於最後的那個補丁,朱棣十分清楚老爹最後的針線活已經不行了,隨便扯扯就扯掉了。

    皇帝當然召喚我了,他給我發的是密詔!什麼?你們想看?來吧,來我軍營里,我給你看,你要不敢來就別廢話了。

    什麼,公開出來給大家看嗎?這年頭又沒有投影儀,我手裏這一小塊布,我就是拿根旗杆掛起來,你能看得見上面寫的是啥字嗎?

    靖難成功後五天離京嗎?沒問題啊,你先讓我進京靖難,然後我保證五天之後就走,誰不走誰是孫子!

    朱元璋大概也沒想到,他自己最後打的那個補丁形同虛設。估計是他想的實在太複雜了,補丁打得太多,自己疊BUFF都疊暈了。

    請注意,上面說的這些,看似很水,其實跟下面的水……下面的事兒關係很大,屬於不得不水。

    朱棣起兵靖難之後,發現了兩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每一個都可能會要了他的命。

    第一個是他的兵馬不夠。雖然他悄咪咪地準備了好多年了,但朱元璋活着的時候,就像監考老師還在,他的動作是不敢太明顯的。

    第二個是他的屁股後面還有敵人。他和朱允炆開戰,是從北京往南京打,臉朝西南,屁股衝着東北。

    而寧王的赤峰地區,就在他的東北方屁股後面,如果寧王認為他是在謀逆作亂,響應老朱打的其中一個補丁,天下共擊之,則自己的後方會極其危險。

    其實換一個人在他屁股後面,朱棣都不會這麼驚慌,因為並不是每個藩王都能對他的屁股造成威脅,那得足夠硬才行。

    可寧王朱權偏偏就是個夠硬的藩王,他也曾衝鋒沙場,指揮大軍。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所有藩王里,他的實力僅次於朱棣。

    由於地處與蒙古作戰的第一線,朱棣和朱權不但有自己的王府親兵,還能指揮邊軍。

    這些邊軍按防線地段劃分開,朱棣能管其中的十萬人,朱權能管其中的八萬人。

    雖說這些邊軍還有統兵將軍管轄,不可能都跟着朱棣起兵造反,但這些畢竟都是不可忽視的戰略資源。

    朱棣深刻地明白,他要想成功,必須得到朱權手中的兵馬,這樣一來,他不但解除了屁股後面的威脅,還能獲得足夠的軍隊。

    但朱棣是肯定不會去攻打寧王的,道理很簡單,就算他能打敗寧王,也是得不償失。

    因為一旦和寧王開戰,其他藩王就會對他心生警惕,搞不好就會站到朝廷的一邊,那就糟糕透頂了。

    而且寧王也很能打,兩敗俱傷之後,自己剩下的兵力可能都擋不住朝廷大軍的一次征討了。

    於是,朱棣在和朝廷打了幾仗之後,假裝兵敗,帶着軍隊來到了寧王的地盤兒,將軍隊埋伏在城外。

    然後朱棣單騎入城,估計還給自己化了化妝,搞得十分悽慘,一見寧王就放聲大哭。

    「兄弟啊,四哥我走投無路了!大侄子削藩削到我頭上來了!

    我剛猶豫一下,都沒敢說不行,他就派兵打我來了。你說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現在我被打敗了,燕京也馬上要淪陷了,我只好逃到你這裏避難來了。

    兄弟你兵強馬壯,在大侄子的眼裏還能有幾分面子。四哥我求求你,幫我寫個謝罪的摺子吧。

    我也不求還能當王爺,只要大侄子能放過我全家性命,我也就知足了。到時候我全家就靠兄弟你了。

    我相信有兄弟你在,總不會讓我們全家露宿街頭,凍餓而死的。畢竟當年在應天府上學時,我可沒少幫你打架呀!」

    朱棣一番情真意切的哭訴,讓寧王朱權心裏也很不好受,想起了兩人從小到大撒尿和泥的情分。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就在朱棣來之前不久,大侄子朱允炆還為朱棣送出了神助攻,讓朱棣最終成功射門得分了。 「兄弟們加把勁,精神點,別丟份!投票催更!」

    喜歡大明測字天師



第八百零四章 靖難之始  
萬里秋風作品:  流浪的地藏王  
類似:  重啟全盛時代  四重分裂  神級插班生  斗破之無上之境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大明測字天師"
360搜"大明測字天師"
語言選擇